赶年集备年货 临沂春节习俗多

2018-12-27 17:25:00 来源:中国临沂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春节,临沂当地称过年或过大年。这里人们所说的过年,不专指大年初一这一天。传统意义上的年是从腊月开始,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进入腊月就有年味,此后年味越来越浓。当今,正月十五前,亲戚朋友聚会,仍然使用过年的祝酒词。因此说,当地人们观念上就是“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旧时临沂人过年,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因为吃好东西,穿新衣裳,玩得开心。“吃好穿好玩好”,看起来低俗一些,但细细品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年时的习俗除子敬神祭祖之外,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民以食为天,改善生活人人向往;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喜庆吉日需要打扮的漂亮一点;闲暇之余,娱乐娱乐也是民之所需,应享的天伦之乐。

  1、赶年集备年货

  这是临沂人进入年的重要标志。腊月下旬的集市,当地人称年集。乡村集市是百姓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渠道。集市在沂蒙山区形成于何时,无从考证。大概自有商品至更早就开始形成,逐步完善。在农村,一般方圆十几里有一个集市,集市一般设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或大一些的村庄。许多集市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在新立集市还需要到县以上有关部门批准。集市五天一个轮回。年集特点是,赶集的人多,商品多,增加了平时没有的一些年货 ,每逢年集,一家之主到集上购买年货。年轻姑娘小伙,特别是姑娘们,打扮一番,三五成群的去赶集,一是图热闹,二是购买一些自己过年用的物品,三是在集市上和亲朋好友聚一聚,说说话。旧时年集上还增加了说书唱戏的,有些爱好者,特别是老年人,到集上去看戏听书。过去经济不发达,有些商品奇缺,年货都是早置办。现在商品充足了,村上都有了超市。随用随购。但是年集仍不失旧时的热闹。备年货临沂人也有讲究。农家人平时一般不买碗筷,过年都购买新碗筷寓意增人添口;备鸡鱼,意求“吉庆有余”;做(买)豆腐,希冀 “大家都福”;拌合菜(胡萝卜、白菜心、香菜合拌),象征家庭和睦生财。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蒸年糕了。年糕多用糯黄米、红枣、红豆等混合而成,以甜为主,取意谐音“年年高”,是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除此之外,在北部山区,还用小米、玉米、黄豆面等混合发酵蒸成的发糕,意喻年年“发”。这种食品香甜松软,可存放到来年正月十五。还要罗煎饼,蒸馒头,准备好丰富的食品,以便过年期间用起来方便。

   

年集

  2、辞灶

  当地叫“过小年”,也称“送灶王爷爷”。“辞灶辞灶,新年来到”。 临沂也有 “军辞三民辞四”的说法,大多数人家二十四日辞灶,自恃为民。只有少数人家是祖上传下来或渴望出仕的二十三日辞灶。

  临沂人过小年,主要是供奉灶王爷。灶王爷画像都是当地流行的板画。贴在灶台的一旁,上边都是清一色的“一家之主”,这说明灶王爷在临沂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如此的重要。画的上半部分是富态慈祥的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下半部分是节气表,上边写了二十四节气,都是阴历的日子。晚上家里要包水饺,连同糖果、水果、点心,摆放在灶台上,并烧香烧纸,磕头祈祷,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您上西天。少说闲言碎语,多捎粮食多捎钱。再待七天来家过年。”“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灶王爷上西天,少说闲话,多加美言。吃足喝饱,早去早回好过年,日子一年强一年。”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

  3、除夕

  当地百姓习惯称该日为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包水饺、守岁。在繁忙欢乐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贴春联 也叫对联、对子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临沂是书圣之乡,颜真卿的故里,从祖上传下来就重视习字,自然就更重视写春联。在这方面,哪怕在偏僻的山村,也藏龙卧虎,有些春联写得很靠体,不愧为书门弟。欣赏这里的春联也是一种艺术享受。特别是老年人,总时在一起评论春联,欣赏春联。过去腊月二十之后,村上的教书先生和识字的人就开始摆纸研墨,无偿给邻居百家书写春联,一写就是几天,有时写到除夕。现在除了自己写以外,还有的要到商店和集市上购买的春联,春联的档次也提高了,套金的,装饰画面的,压画的等等,品种丰富。春联的种类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大门口旁或大门口对面墙上,贴“出门见喜”;在床头上贴“身体健康”、“安康幸福”;在牲畜棚贴“六畜兴旺”、“牛羊成群”;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意指福气、福运。有趣的是,人们喜欢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了”。还有将“福”字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更增加艺术感染力,令人耳目一新;在农具上家具上贴“酉”字 ,意指顺利发财这里,还有一种挖补门笺也叫国门 子用红绿黄纸紫等彩色纸挖补而成,帖在门楣上,与春联匹配,相应生辉。,临沂人还有提门神的习惯。人们认为,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张贴。至今,还有一些农家过年贴门神。还有一些农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

  ——窗花。沂蒙地区是著名的剪纸之乡,这些民间艺人用灵巧的手,剪出民间生活的无限风光,剪出浓郁的诗情画意。贴上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而且具有装饰性、欣赏性。过年挂年画在临沂城乡很普遍。过去的年画起源于“门神”,其内容大多是钟馗、关公等比较单调的主题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也丰富多彩起来,并入巴黎与挂历结合的印刷品应运而生。临沂凯歌国际文化城是全国著名的挂历批发市场,每当春节来临,市场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来此批销挂历和年画,有的画家当场现艺。

  ——祭祖。当地有两项活动。一项是上坟。上午举行,规模比其他节日大一点,一家之主带上子孙,带上鸡鱼、馒头、瓜果等,摆上贡品,烧纸祭祖。其他节日上坟不放鞭炮,过年上坟都要放鞭炮,有的放的还很多。这里的人们讲,图个响亮,图个吉利。另一项是家祭,老百姓叫请家堂,也就是在家中设堂摆供祭祖。有的一个家族设堂,本家族的子孙们都要这里供奉,供奉的菜纸香等供品,都是本族各家凑起来的。另外年夜各家都要端上水饺来敬祖宗。家族大的请家堂期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有的一个家庭自设家堂。除夕上午,由家长率子孙到村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堂屋悬挂“家堂”, 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族谱,设立供桌,点燃香烛,摆上供品,多半是鱼肉、瓜果、点心等碗菜。家人向祖先牌位叩头行礼,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烧纸。初二晚上,儿孙们在再到村头送祖上回去。

  ——吃团圆饭。这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共吃团圆饭,人们既享受美味佳肴,也享受欢聚的快乐。团圆饭无论菜多少,都少不了鸡、鱼和豆腐。鸡意喻大吉大利; “鱼”和“余”同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豆腐的腐与“福”同音,寓意幸福吉祥;这天,即使平时不喜欢喝酒的,也要喝上一点,敬天地,敬长者,互相敬。团圆饭有的地方下午举行,也就是晚饭,有的地方下半夜举行,所以也叫年夜饭。团圆饭旧时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自已制作,在自已家里吃,这些年城里人流行到宾馆里去,别有一番风味。

  ——包饺子。除夕夜,临沂人讲究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临沂人信奉:‘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替之意,非常吉利;饺子形似元宝,过年包饺子,也有“招财进宝”之义。旧时过年包饺子,一般为素馅,求的是一年素气,也就是新的一年顺顺当当,别遇上疙疙瘩瘩的事。现在不光是素的,还有肉的、虾的、鱼的,各色各样。有的地方还特意在饺子中包上一枚洗净的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来年有财运。还有的包上糖,谁吃了就预示来年有甜头。所以许多小孩们盼着春节吃饺子,更企盼吃着甜的,咬着有钱的,图个快乐和开心。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临沂人也有合家坐在一起守岁的习俗。过去,一家人聚在一起,点起蜡烛或油灯,品茶聊天,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现在主要是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守岁中最重要的是“发纸马”,也就是烧纸焚香、磕头敬拜天地。寓意是早发财,早发家,因此谁家也不甘晚了。十二点的钟声一响,千家万户燃放爆竹,响声连天,断断续续直到天亮。旧时农家普遍都扎一个棚,当地人叫“天地棚子”。棚子的两侧绑上或埋上新竹子,一方面给院子里带来生气,另一方面也有认为是“摇钱树”的说法。棚子里放上桌子,摆上供品和香炉,就在这里烧香烧纸磕头,敬天地神。现在没有再扎棚子的了,但是还有些人家,临时在院子里放一张桌子,叫“天地桌子”,供发纸马用,摆供品,放隔年饭。人们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天地的敬仰,也预祝来年有个好收成。

  4、初一大拜年

  这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一天,人们忙着大拜年。这里有年五更不关大门的习俗。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放上一根棍子,叫“拦门棍”,其用意一个是说阻挡着妖魔鬼怪不进家,另一个是挡着自己家里的金银财宝流不出去。“拦门棍”一般是除夕傍晚放上,到正月初七拿走。大年初一天还不亮,拜年就开始了。穿着新衣裳的男男女女,三五成群甚至更多的人合在一起,先是给本族的长辈磕头拜年,现在磕头的少了,多是问候祝福的话,长辈们打扮得干干净净,迎来送走一帮又一帮拜年的人。后是再到亲朋好友家相互拜年,这期间大家见面时,互相使用最多的话是“过年好”或者是“恭喜发财”。这里还有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邪气,压岁钱可在拜年时当众给予,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长辈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给压岁钱的习俗仍很盛行。   

  这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如非要扫地,要从外向里扫。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意喻破财。今天临沂一些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除夕这天把屋里屋外,院内院外打扫干净,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不倒污水。

  在临沂还有“正月十五前天天都是年”的说法,这一段仍然年味浓浓,人们还处在过年的欢乐之中。比如正月初二,有“叫闺女”的习俗。初二这天,娘家要主动“叫”闺女回来。现在已约定俗成,这天,娘家不再去叫闺女,嫁出去的女儿们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娘家设宴款待,共享节日快乐。有些地方正月初二祭财神,一些个体商铺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中午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豆腐,祈望今年生意兴隆。初三送门神。晚上,烧门神纸。人们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初五集市开张。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称“捏蝎子嘴”,寓意着招财进宝。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担”之说。旧时大小店铺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从这天起,临沂沿街商铺也逐渐开门营业,批发市场也逐渐有外地客商前来购销商品。现在很多都是选择初六开市,预示生意顺当兴隆。旧时初八临沂有“放生”习俗,就是把家里养的鱼、鸟、龟等拿到野外放生,让它们回归自然。体现了这里的人们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初九当地传说是天日,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旧时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习俗,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以求天公赐福。初十称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春节期间,临沂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主要有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舞龙,又称耍龙灯、舞龙灯或龙舞。临沂的舞狮表演以“武狮”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在这方面,“龙灯扛阁”显得更有特色。发源于河东区三官庙村一带,有170多年历史,是一种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的广场舞蹈表演形式。过去主要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战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当地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龙灯扛阁”舞龙者每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阁由十六人表演,八个成人为“下扛”,八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龙珠舞动。动作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龙盘柱”等,均以“速场”贯穿连接。动作要求“窜”、“泼”一边倒,“翻腾”要抡圆,跑站记住“活”,时刻都不闲。扛阁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龙灯扛阁”把龙舞和扛阁交织在一起,艺术特色鲜明,在全国独树一帜,201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走进上海世博会。

  踩高跷,表演者脚踩高跷,自如地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等动作。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扮相滑稽,虽然脚踩高跷但仍能如履平地,令人称奇。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姑娘坐于船中,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扭秧歌,流行于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费县一带的鲁南秧歌队,从初一到十五期间,走村串巷,或在城市的广场巡回演出。鲁南秧歌在“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文革”后又重现乡村舞台。一般说来,鲁南秧歌队有乐器队和演员两部分构成。演员分成两类,一类是舞动彩绫者,一类是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者。前者多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后者多是中年人。彩绫分浅红、草绿、杏黄三种。演员通常男女间隔,不同颜色的彩绫也要间隔搭配。表演的角色主要是一些人物组合:如唐僧师徒4人、县官及县官娘子2人(有时官娘子乘轿)、秀才或乡绅1人、姜老背姜婆1人(姜老有一人扮演,姜婆为一制作假人,伏于姜老背上)、竹马旱船2人(一青年女性或少妇坐在船上,艄公手持船桨)、骑驴子的农夫1人、小炉匠1人、商人1人、老光棍1人、媒婆1人。这种组合增强了秧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是一个比较定型的组合。这里的秧歌队来自民间,具有自发性特点。近年来,为把秧歌发扬光大,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市里年年组织秧歌会,把传统秧歌、现代秧歌、中老年健康秧歌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秧歌的文化品味和技艺水平。

  这些活动都是年前准备,初一上演,持续到正月十五。此外,临沂国际影视城、盛能游乐园等地还要举办新年庙会。花灯满城、游人满街,人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