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青州满族八角鼓

2019-03-09 20:3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644年清王朝在北京定都,大批满人入关,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八角鼓已作为鼓书、单弦等曲艺的伴奏乐器,并有专业艺人演唱。清代中叶,八角鼓曲种沿运河南下传入山东。青州八旗原由驻京八旗抽调而来,进驻青州后而八角鼓由此传入青州。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制,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梨花木和骨片拼粘而成。规格尺寸有异,16.5—19公分,鼓框高4.8—5.5公分。鼓单面蒙蟒皮、驴皮或马皮,以小鳞蟒皮为佳。四周边缘亦镶嵌骨片,作为装饰,在鼓的七面边框木板中间,均开有海棠花瓣型的透孔,中间用铜钉各穿一对铜质小钹。另一面框板上装有一个小铜环,系以鹅黄色或大红色丝绳花结,下垂两束丝质鹅绒黄色或大红色长穗为饰,表示谷生两穗,象征丰收。

  八个角,八面鼓墙,或谓象征着清代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个旗;或谓象征着“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每角与角之间嵌两片小钹,象征16佐。鼓外铜钉下挂有铜环系杏黄色丝绳双节纽,下垂两股穗,表示谷生双穗,喜庆丰收。由于演唱者所属各旗旗色不同,穗色也随之而异。两穗颜色不同,一个杏黄,一个鹅黄,象征内八旗与外八旗;穗长三尺,暗合三才。一说原为黄、蓝两穗,黄穗者为皇室所用,蓝穗者为平民所用。

  八角鼓演奏时,将鼓面竖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内,无名指、小拇指托鼓,右手各指弹击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过去有“挝鼓十法”、“击鼓五法”之说,现在常用的有坐、垫、轮、搓、拍、摇、簸、弹、挑等。民间有口诀曰:“怀中抱月不许偏,四平八稳忌耸肩。摇鼓腕抖臂别动,打垫轮搓应合弦。”演唱中只用坐法,每拍一响,簸(摇)法常用曲调的拖腔部分,弹、垫、轮、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乐的前奏、间奏部分。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弹击鼓皮背面,尤其是弹击鼓面与摇震鼓身相结合发出的音响,更具特色。主要演奏技巧为“弹、摇、碰、搓、拍”。八角鼓表演形式分为独唱、拆唱、群唱、单弦、双人头几种。唱词吐字以京腔为准,按字行腔,平厌要求较严。

  青州满州八角鼓最兴盛时,曲牌有:罗江怨、太平年、尖尖花、反荡调、寄生草、军乐歌等三十几种,多由民歌衍化而来,但又京腔京调与民歌完全不同,好听、上口、易学、有说有唱,深受满族群众喜爱。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