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东非遗文化——山东琴书

2018-12-21 11: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

  山东琴书形成于曹州(今菏泽地区)一带,其出现与当时鲁西南地区盛行俗曲小唱息息相关。据张军、郭学东《山东曲艺史》记载,“山东地区的俗曲小唱,清代初叶,明显表现出明代小唱盛行的延续性,并有突出的发展。其分布情况是以贯穿山东南北的大运河为经,东西两翼为纬。东面一翼,顺治康熙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形式——俚曲;西面一翼,则以曹州的曹县、菏泽、郓城为重点,产生了新曲种‘小曲子’后来演变为‘唱扬琴’,成为山东琴书的前身。”

  山东琴书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联曲体为主的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山东全境、北方各省及南方部分地区,有南路、北路和东路三个主要流派,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山东琴书是曲牌体曲种中发展最为成熟完备的曲艺形式之一,其音乐形式多样,兼有联曲、主插、板式变化等形式,三路流派各具特色。山东琴书曲目数量多,造诣高,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文学、审美、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价值。山东琴书还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汉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山东琴书的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关于山东琴书的发展和演艺,山东琴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刚这样说道: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曲艺更要不断地创新。有时一台新曲目往往是边演边改,永远都是在实践中找到奥秘,从演唱、音乐、伴奏都要不断进行创新,让山东琴书在演出时更喜闻乐见,更容易让听众接受。

  十九大代表、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杨珀,在很早就和她的师傅姚忠贤着手改造传统山东琴。他们借鉴相声中包袱的设置方式,借鉴流行歌曲的元素,并为山东琴书融入了戏曲的“锣鼓点” ,对表演形式和内容都做了创新。“传统曲艺要想赢得观众,就必须与时俱进,而只有观众喜欢,曲艺才能走下去。”杨珀的努力换来了成果:“在我们这儿,山东琴书已经非常火了,可以说表演现场火爆的程度不亚于相声和小品。”她说她会继续沿着创新道路走下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遵循艺术规律。同时,杨珀也在思考青年曲艺演员的培养。除了曲艺人自己努力之外,也希望政府方面和社会力量能给青年曲艺传承人更多的政策和物质扶持,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作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和传承意义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山东琴书目前的处境还很危险,它的发展和传承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和传承。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