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珍品《风荷图》

2019-03-20 22:20:00 来源:潍坊广播电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潍坊市博物馆二楼画字藏馆内,珍藏有一幅“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所作的《风荷图》,这件珍品曾入选山东百件“齐鲁瑰宝”,属国家一级文物。这幅作品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画作本身高超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是存世作品中少见的高凤翰与郑板桥书画联谊的画作。《风荷图》由高凤翰画、郑板桥题跋,是高凤翰与郑板桥友谊的最好见证,也是研究扬州画派的重要史料。

▲这是存世作品中少见的高凤翰与郑板桥书画联谊的画作

  《风荷图》用绢本设色,画芯长142.5厘米,宽69.2厘米。“画面以写意手法绘荇草、荷花、芦苇。水面上的荇草、出水的荷叶、挺然的芦花都采用‘没骨’画法,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荷叶的荣枯翻卷,只三朵莲花用极浅的墨线勾出轮廓,再敷以淡淡的曙红色,来提高墨色的鲜明度和丰富性,于酣畅的墨色中飘荡出清风逸气,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潍坊市博物馆保管科科长衣可红介绍说,这幅作品,虽然是写意荷花,但画得比较精细、工整。

  《风荷图》画作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且遥相呼应。画中共有五片荷叶:两片刚刚长成,两片由盛渐衰,一片贴于水面已衰败。五片荷叶高低错落,交相呼应。画中还有三朵莲花:一朵在荷叶簇拥中盛开,一朵挺然而上初开,一朵含苞。三朵莲花也是俯仰有致,婀娜多姿。画中的两枝芦花,一枝冲天而上,刚刚盛开,一枝在荷花丛中,芦花四处飘散,但两两相对。

  整个画面中,荷叶、芦苇、荇叶、莲花都微微向右倾斜,让人感到清风正徐徐吹来,晶莹的露珠在碧绿的荷叶上微微颤动,雪白的芦花随风飘扬,淡淡的清香弥漫在池塘间,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和雅逸清淡的印象,表现出作者极深的艺术功底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趣。

  《风荷图》左侧署款“辛丑初夏南邨居士写意”,下钤“南邨”朱文印、“高凤翰”白文印。左上角郑板桥用特有的“六分半书”题七言诗二首:“济南城外百池塘,荇叶荷花菱藕香。更有苇竿堪作钓,画工点染入沧浪。苇花秋水逼秋清,画舫江南旧日情。最是采莲诸女伴,髯高风郑笑呼名。观故人高西园画故感赋二首,板桥郑燮。”并钤“郑燮之印”白文印。

  “郑板桥在题诗中用‘髯高风郑’巧妙地点出了他和画作者。”衣可红说,高凤翰蓄长须,曾自治“髯高”之印,郑板桥曾用“郑疯子”之印。高凤翰年长郑板桥十岁,二人在扬州等地作诗作画,肝胆相投。郑板桥这两首诗就描绘了两人狂放不羁、情趣相投、忘形江湖的情景。

  据介绍,这幅《风荷图》最初由潍坊市图书馆文物组向社会征集得来,1964年潍坊市博物馆成立后,潍坊市图书馆文物组移交潍坊市博物馆收藏。

  相似的经历、共同的思想情感和情趣让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奴有性情。便去故乡寻旧迹,断碑犹爱板桥名。”这首诗是高凤翰赠给郑板桥的,从诗中可见二人非同一般的友谊。而《风荷图》更是二人友谊的佐证。

  “郑板桥、高凤翰在中国艺术史上无疑是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的书画联谊,更为书画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衣可红说,探讨他们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二人深厚友谊形成的必然。

  “相似的经历形成了他们共同的思想情感。两人均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深远。两人都经受了仕途的挫折、失意,让他们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利用仕途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随之破灭,不得不愤而辞官。”衣可红说,高凤翰和郑板桥同受家庭的熏陶,自然地走上了以书画为业的道路,并且形成了善良、正直的人格;仕途的挫折又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官场的黑暗,一颗正义之心充满了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而共同的思想感情、共同的生存空间,成就了他们共同的画作主张。他们俩同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即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使绘画艺术出现适应各阶层需要的多种风格流派。当时处于两淮盐业转运地位的扬州,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成为一个远离政治的经济文化大都会。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扬州画坛出现了一股革新的潮流。郑板桥、高凤翰与其他“扬州八怪”的书画家们一起,成了这股潮流的主力军。郑板桥和高凤翰又均经历过官场的挫折失意,他们迫切需要借书画来抒发胸臆。他们在绘画上重视自身的生活感受,强调抒发个性,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们主张以自然为师,又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加于自然之中,达到物我和一的境地,表现在画作上,他们善于就地取材,反映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

  “高凤翰在书法上的最大成就是右臂废后用左手书写的草书,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于笔端,形成了一种左冲右突、飘飘忽忽的结体。郑板桥曾有诗云:‘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友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可见人们对他书品的推崇。”衣可红说,高凤翰与郑板桥同为诗人、书法家、画家,他们的相交既有志同道合的乐趣,又有笔墨凝结的友谊。他们的诗画酬答,不仅体现着浓浓的情意,而且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从而推动了各自艺术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记者:左保杰《潍坊广播电视报》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