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籍贯之外

2025-10-17 10:58:0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来处,否则如浮萍无根,漂泊无依。细细想来,我们真正的来处,就是刻在户口本上的那两个字——籍贯。

  我的籍贯是江苏邳州,苏北的一个小镇,虽说同属江苏,这里却与苏南有着天壤之别。而这十余年我的生活都与山东有着不解情缘,出门时,我也都说自己是山东枣庄人。如今,我在台儿庄人才大厦工作,每天为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人才提供安居服务,看着他们带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故事,在这里找到临时的归宿,我常常想起“来处”二字的重量。

  父辈们大多守着家里的几亩地,劳作一生,一辈子未曾离开过故土。到了我们这一辈,很多人为了理想奔赴山海,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我们的下一代,对那个籍贯上的地名,就很陌生了,他们不会说那里的方言,不熟悉那里的风俗,甚至尝不出家乡菜地道的味道。而在人才大厦,我见证了许多年轻人第一次在这个城市租房、落户、建立新生活的过程。

  籍贯不是自己选择的,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坐标,标记着我们的血脉从何而来。它不问你如今身在何处,不问你拥有什么身份地位,只平静地告诉你:你的根在那里,你的故事从那里开始。即使那地方已物是人非,即使亲人都已离去,它依然是你的来处。每当我为一位青年办好入住手续,递上那张象征“此处是吾乡”的门卡时,我总觉得,我递出的不仅是一个居所,更是一段新故事的起点、一个可以让漂泊者安放回忆、也让未来生根的地方。

  籍贯是有温度的,它不是冰冷档案中的填充项,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安顿心灵的方式,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共同记忆。在人才大厦每一个房间背后,都是一个年轻人正在书写的、全新的籍贯故事。(作者:枣庄市台儿庄区诗词学会 李原)

责任编辑:焦腾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