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辉山村(辉山春秋)

2019-01-24 15:0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后辉山村现称辉山村。 位于山东临沂沂南县张庄镇,辉山崮东侧,汶河之畔。距县城3公里,迎宾大道贯穿其中,大道南北各一社区,总面积约5400亩,其中:粮田耕地1360亩,林地1400亩,水面及沙滩1600亩,山地500亩,村民住宅区约560亩。辉山村名380于户,总人口1200多人,其中:南区400于人,北区800于人,由丁、于、王、刘、胡、张等姓氏组成。

  基本概况

  辉山村位于辉山崮东侧、汶河之畔,地属沂南县张庄镇,是张庄镇最东北角的一座村落,距沂南县城3公里。辉山村由后辉山和中辉山两个自然村组成,迎宾大道贯穿其中,大道南北各一社区。汶河以西有一座大山,名辉山,山顶部四周悬崖峭壁,名辉山崮,辉山村由此而得名。辉山很早以前又称灰山,可能是因山体为石灰岩构成,加上长时间的风雨日晒而变为浅灰色,所以叫灰山,山下之村也叫灰山村,后改为辉山。现在后辉山村与南边相连的中辉山村合为一个村,南距前辉山一公里。后辉山由丁、刘、于、张、胡五大姓组成,因丁姓居多又称丁家辉山;中辉山王姓居多,俗称王家辉山。

  辉山村全貌

  三面环山汶水绕,古村一座始前朝。

  无边风月千重秀,今日辉山分外骄。

  辉山东与界湖镇小官庄和圣良庄接壤,南与前辉山相邻,西与石门亭隔河相望,东北与远里村隔河相见,西北与朱家岭隔山相连。与村西辉山、村北牛尾巴山两座青山相依,三面汶水呈几字形环绕。村东一条北高南低、尾部甩向东南、长约1000余米的岭岗,俗称东岭。由于似一条昂首北方的巨龙,因此有人称其为卧龙岭,并戏称为“卧龙岗”。正因这一向东南甩尾的卧龙岭,成为保护后辉山村的天然屏障,这屏障不仅在冬季挡住了严寒东北风道,龙尾部分还挡住了奔腾的汶河南泄水道,河水被迫自龙尾折回向西北,沿岭东坡冲向远里山再 向西奔流,然后与辉山相撞又转头向南奔去,而成为一处河套地形。

  辉山村居民380余户,总人口1200多人,其中:南区400余人,北区800余人,由丁、刘、于、胡、张、王等姓氏组成。总面积约5400亩,其中:粮田耕地1360亩,林地1400亩,水面及沙滩1600亩,山地500多亩,村民住宅区约560亩。

  辉山崮顶占地218亩,现为石门亭村及崮崖村所属,崮东南自老牛脖子以北、悬崖峭壁以东、东北的老猫窝、双龙涧以北的牛尾巴山西头两侧部分土地为后辉山所属。

  辉山村落集中在迎宾大道两侧,北社区村民住宅区约800人,由老村向东、西两端发展;南社区约400人的居民区,主要向东和南侧发展。粮田集中在北社区以北和南社区以东。二十世纪末以前,村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耕种,自2000年开始逐步推广大棚疏菜种植,现在已有较大面积形成。

  历史沿革

  河套古村何日有?商周问鼎溯源流。

  东夷后裔逢春早,万代千秋岁月稠。

  据沂南县志记载,临沂市和沂南县联合组织过文物考古调查,发现辉山村西头有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商周遗存地,遂将此处定为“商周遗址”,由此证明后辉山村自3600年前后就曾有人类居住。

  辉山村西头至汶河东岸,有一南北宽约40多米、东西长约100米、汪底部距地面约6.5米的大湾,当地人称为西汪,汪东头为入水处,西端为出口,溢水直接排入汶河。20世纪50年代,在西汪东头入水口下及西河崖头,村中老人们常捡到一些鬲片及陶片,仅议论一下古人可能在这里住过,由于不知是何年代,更不知道是宝贝而随手丢掉。

  辉山湿地

  究竟辉山何时建村从无人考证,但从这些商周时期鬲陶残片发现推断,辉山古村落当年应为阳都国的辖区,地属古东夷。村西汶河对岸,为始建于唐代的洪观古寺,相传辉山村人唐宋时期就与古寺交往密切,很可能自唐宋时代就形成了比较小的自然古村落,元代逐渐扩大,到了明代迁居这里人口越来越多,已经初具规模。

  辉山村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修志的记载,村中刘、于、胡、张、王等姓也尚未发现迁居辉山年代的文字记载。村后有一片丁氏古墓群,墓地中有一宽1.2米、高2米、厚0.35米的青石巨碑,为丁氏谱碑,碑文载:清嘉庆十九年辉山丁氏祖林所立谱碑刻记,丁氏世辈顺序为六世大明祖丁世虎(五世以上暂缺),七世丁蘭、丁鳯......。清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说明从公元1814年时,当时只从大明祖第六世记起,至2015年为止,丁氏家族已经传承到了23世。另据日照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北徙日照、沂南诸地。沂南丁氏,一支铜井,一支辉山。

  到目前为止,考古部门发现的商周遗址,丁氏谱碑和日照族谱,是仅有的记载辉山人类生活发展的文献。

  辉山老街

  清末民初时期,老后辉山村住宅区主要集中在老街南北两侧。为防御外来侵犯者而修建了围墙,当地人叫围子墙或围子,围墙采用大块头红色沙石建成,因此又称红墙,墙体厚度约0.8米,高达4米,及为坚固。相传,没建围墙以前经常受到土匪的扫扰,当地人称土匪为马子,辉山一带经常发现一批批从西南方向过来的土匪,人们称其为西南马子。这些马子大部分配备了土枪土炮,当时就算很先进了,而辉山村仅有两三支土枪,很难敌挡马子的进攻。因此,当人们在得知马子到来消息之前,全村人都会不约而同,集体转移到辉山崮顶的太平寨,暂时躲避灾难,待马子撤走后再回到村来,这时家中财物已被洗劫一空,家家苦不堪言。围子建成以后,对辉山村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多次击退了马子的进攻。最著名的是与刘黑七一支小分队的对抗。据村中老人们介绍:这次全村总动员,全体青壮年英勇参战,靠三支土枪两支快枪,几十把鱼叉、镢头、铁锹和磨棍,奋战了整整一个昼夜,终于将马子队伍击退,这一仗使辉山村名声大振,从此马子们听说前方是辉山村,都会绕道而过。

  旅游风光

  辉山八景何处寻,河套峰巅欲断魂。

  风月无边水映秀,游人踏浪笑声频。

  辉山八景:商周问鼎,汶水古渡,沙柳绿汀,垂舟璧流,东岭三章,城楼望莒,东夷故道,河套春秋。

  1.商周问鼎:位于村西头至汶河东岸。属临沂市和沂南县文物考古发现,为“商周遗址”,遗址占地30000多平方米,这里3000多就曾经有人类居住。

  2.汶水古渡:位于西汪口北侧,相传这里曾是汶河东岸古渡口,早时有用大条石砌成的简易小码头,河西千岁古柏处为西岸码头。丰水季节木舟是唯一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每到枯水期人们会在水流比较窄处架起一座小桥,丰水期到来小桥随即拆除。

  相传唐宋元明时期,有不少帝王大臣常从此处经过,这里更是众多商贾过往必经之处。

  3.沙柳绿汀:位于古渡口北侧,由于西岸莲花仙洞北边从山上落下几块巨石,经大水冲击出一最深处八、九米的深水区,当地人称为淹子。这自然也影响到了东岸,深水区域东边随之冲积一大片洁白的沙滩,还有一片片水滩似连非连的滩涂小岛,小岛上生长一片片的柳树,装点得东岸分外美丽。这里又是牛羊放牧游玩的好去处,不少村童经常聚集这一带捞鱼摸虾,追逐嘻耍,欢快不已。

  垂舟璧流

  4.垂舟璧流:位于辉山大桥以南至双龙涧以北,东至卧龙岭以东。辉山大桥北至大旒一段水域比较宽阔,莲花仙洞旁淹子一带水域最广。大旒至双龙涧再向东水域虽然略窄,但皆可行舟撑杆。到卧龙岭北首水面逐宽,岭北头向南有一大淹子,这片水域较之广大。这这段近2000米、曲曲折折、清彻见底而河流平缓的水域,自古就是人们垂钓、撒网、摸鱼、游泳的好去处。

  5.东岭三章:即村东卧龙岭,俗称东岭。

  一是该岭似一昂首向北尾甩向东南的巨龙,不仅尾部阻挡了浩荡南流汶河水折返北上,形成了天然的河套,守护住辉山村,还成为冬季东北寒风侵袭的天然屏障。当地人们称卧龙岭为东岭,又戏称为卧龙岗。又有传说,这条龙形东岭是小白龙托生为秃尾巴老李的化身,这条龙一直在守护着辉山村。

  二是由此而发生了不少有关秃尾巴老李的神话传说。相传,有条本来白姓的小龙触怒了玉皇,被老龙王从东海赶到了沂蒙山区的辉山,离开东海时被虾只蟹将不仅砍去了尾巴,还一路追赶,小白龙忍痛逃到了辉山,被辉山先民们保护起来,最后还治好了伤口。为免遭恶人再次伤害,遂将其白姓改为李姓,秃尾巴老李称谓由此而得。这条小龙为报答辉山先民的救命之恩,经常发挥呼风唤雨的本能,使得辉山村风调雨顺,连年丰收。

  辉山莲花仙洞旁和岭东北有水深八、九米的两个大淹子,传说是秃尾巴李为防止干旱缺水而翻掘而成,从而解决了辉山人后顾之忧,过上了幸福平安的日子。河西辉山淹子水域较大,岭东淹子水域略小一点,所以辉山人称为小淹子,高岗处叫小淹子崖,而河东北处远里村称其为卧龙湖。不知这一传说是真是假,但任凭多么干旱,这两个大淹子从未干枯。自上世纪60年代末,人们大兴水利建设,因此选择在这两个大淹子上方最高处,分别建了机(电)灌站,保障了几个村的农田灌溉。

  辉山崮上看辉山村

  三是卧龙岭是风水之地、又是藏宝之地。岭东坡的汶河南岸有约百亩较平缓的耕地,合作社制之前主要于家耕种,中部有一片墓地,这里曾经古松茂盛,树木葱郁,其中一棵两人才可抱过大黄连树引人注目,人们称为于家林。于家林西侧有一条长约百米的沟,叫于家沟,南来的雨水由此排入汶河。于家沟北口向西北约百余米,有几十块巨大的怪石,巨石满身是奇形怪状的窟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湖石,辉山人叫烂石碴。烂石碴北约50米有几片巨大的石坪,巨石坪西高,东头斜水中,由于像几张秫秸编成的大箔,因此当地人称为箔板台。箔板台北侧十几米便是水深八、九米的淹子,据水文专家解释,这个淹子是因此箔板台栏档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而成。烂石碴及箔板台的河岸边树木丛生,风景幽雅,这里是人们垂钓、摸鱼、玩耍的好去处。

  岭西坡由青色石灰岩构成,岭顶由红色沙石岩构成,辉山村的民居建筑石料均出自此地。岭北头西侧岩石断层呈黄金色,传说这一带可能金矿和铜矿,引得不少南蛮子前来探宝。又有传说岭上藏有许多宝贝,只有不知藏于何处。还有传说,虽然辉山村后人在此开岭取石,在尾部修了东西大道,至使先前受伤的小龙又受到了一点伤害,但小龙牢记辉山人救他性命的大恩大德,仍然成为辉山人的守护之神。正因为卧龙岭这些传说,也将此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6.城楼望莒:位于辉山南区中部,原名中辉山村。据沂南县志记载,这一带曾属莒国辖属,后为阳都国辖区。这里曾有一座古老而高大的城门,为砖石结构,城门建筑两层,下部分是城墙大门洞,上部分为瞭望亭,人们称为老东门,由于门洞为拱形,人们又称其为大轱辘门。该自然村小巧玲珑,城门虽大但城区较小,当年城内仅几十户人家,因此称为袖珍小村,这座老城门见证了古村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落不断进行改造,东城门也不断遭到损坏,一直到20世纪末城门残存还依稀可见,但今天城门已经荡然无存。

  东夷故道

  7.东夷故道:位于汶水古渡向东,沿西汪北岸经水簸箕、通过辉山老街,一直向岭南头延伸。据沂南县志记载:“此地夏属东夷,商属人方,周属齐之城阳国,秦属琅琊郡莒县,汉属琅琊国阳都县。自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至今1000多年间,其大部属沂水县”。这里曾是东夷先民及其后裔的重要活动地区。

  洪观寺前有一条向西通往孙祖、青驼等地的道路,东岸后辉山老街是通往界湖、大庄等地的大路。随着社会发展,辉山村落不断扩大,以老街为中心向四周发展,现在形成了前中后三条大街,老街也就成为了中心大街。

  辉山老街虽然不甚宽阔,但自古都是东西来往必经之处,所以当年老街颇为繁荣。由于辉山老街自古就是东西交通要道,所以史称官道。

  8.河套春秋:位于辉山村民祖居区北部粮田至北河圈沙滩一带。西头是一处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西汪,西汪及周边30000多平方米面积,就是沂南县志所记载的商周遗址。从西汪口向东是辉山老街。老街东门南侧有一南北向水湾,村民称其南汪;东门外北侧有一处约1000多平方米的拐尺形水湾,人们称其为东汪。

  老街及南北两侧的民居全部是红色沙石垒砌,条件较好的从窗台下、前墙把及门把采用青石而砌。青石材正面修饰工具是手锤子和錾头,有的打成钭线,有的打成雨点錾,非常美观。房顶部分也具特色,1950年以前少量人家的房顶用小青瓦苫盖而成,大部分是采用辉山上生长的黄草苫盖,据说用黄草苫的房顶能撑30多年,而且冬暖夏凉。随着黄草产量的减少,人们开始利用麦秸杆苫盖。以后兴起了房顶用草,山墙和屋檐采用红瓦,有的三层、有的五层,当时称为四不露毛。后来又兴起在原来草顶上面加盖上红瓦,叫套瓦,年轻人戏称为三明治。

  古围墙遗迹

  村中曾有一座百年老油坊,位于老街南侧西部,现在叫前街,20世纪70年末改为村委大院。老油坊大辗屋占了整个大院西侧,大门朝东,由南北两间组成,占地约200多平方米,北头约150平方米为辗屋,南头约50平方米,是压油间,院东侧为库房和马棚,北屋是经理室、营业厅。北部的大辗屋呈四方形,上方东西走向、直径约0.7米粗三架巨形榆树大梁,正中是直径约5米巨大的圆形石盘,人们称为大辗盘。大辗盘中心位置有30厘米粗的大圆柱,人们称为中心大立轴。大辗盘外围与中轴之间是深约3厘米、宽约15厘米的圆形石槽,称为辗道。辗道上方有一直径约2米多、厚约1来的巨大扁形圆石,大圆石周边凸显高度和宽度略窄于辗道石槽,人们称为大油辗砣子、大辗磙子。大油辗砣子后面还有一个小半的小辗砣子,大小辗砣子中心有一直径约30厘米圆洞,一根约30厘米粗的圆木与中心大立轴相连。榨油材料均匀投放在圆形的石槽中碾轧,由两头骡子牵引转动,滚动时轰轰隆隆响声很大,今人惊叹。辗屋东南角有一门直通南屋,人们称其榨屋、压油屋子。屋中西部有口大型铁锅,辗好的榨油原料就是用这口大锅加温蒸制而成,然后通过中间一套土造高压设备榨出油来。用大豆榨出的叫豆油,其饼叫豆饼;用花生米榨出的花生油,当地人叫果子油,其饼叫果子饼。辉山村的榨油设备很原始,榨油设备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楔子,下面是采用稻草铺底的圆形铁圈,铁圈下是一约0.5米厚的圆形石台,周边带槽,称为叫榨河,又称油沟,榨河一侧留有小洞,叫槽眼,又叫油溜子。然后将榨油原料放在铁圈内的稻草上,上面加厚厚的圆盖用木杠挤紧,再开始加楔子,原料在重大压力下从槽眼中流出油来。三四个师傅光着膀子、扭动着矫健的身姿、喊着号子,轮流荡起巨石大撞锤,猛烈撞击大木楔,这又是一大壮观场面,人们又称为打油楔。由于辉山人讲诚信、保质量,赢得了四乡八里信任,生意一度非常兴隆。这座老油坊,可能是辉山村第一个工业项目。

  辉山村东湿地公园

  从东门外东汪开始一直到东岭至南头,是1980年以后逐渐建成的新村,新村颇为与时俱进,大部分为二层小楼,基本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特征。现在的前街、后街相继扩大,东部新区的建成,展示了辉山村落历史的基本发展状况。

  数千年来,辉山人一直保持了诚实、守信、善良、智慧、勤劳、勇敢的信念。辉山村民同仇敌忾,积极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有24名有志青年参军参战,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杀敌,他们中有4人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新中国成立以来,辉山人在继承了先祖和先烈们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发扬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懈努力,奋斗不止。辉山村始终坚持重视教育,据统计,建国以来培养出大、中专学生180余名,其中:大学148名

  研究生18名,中专生20多名,被誉为张庄镇学霸第一村。

  辉山村有肥沃土地1300余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大粮仓,这片土地也纪录了先民们千年农耕社会的发展历程。辉山村水域达800多亩,河滩也近800亩,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洁白的沙滩,此后开始对沙滩进行改造利用,沙滩南部开垦成粮田百余亩,北部种植以杨树为主、以刺槐为辅的林木经济200余亩,现在这片茂密的树林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外八景点:洪观古刹,松柏唐韵,莲花仙洞,圣泉润泽,太平古寨,辉崮云壁,大旒仰帘,老猫仙居。

  范围在辉山崮顶及崮东南山梁以西,悬崖峭壁以东直至老猫仙居北端。

  1.洪观古刹:位于汶河西岸。据沂南县志记载,洪观寺位于张庄镇石门亭村北、辉山脚下。占地5亩,为古老四合院建筑,青砖灰瓦,规模宏大。内有佛爷殿、泰山奶奶殿、老爷殿、三关殿、准提殿、龙王殿、子存殿等,共有18间。其中正后方佛爷殿较大,内有三尊佛像。该寺初毁于20世纪40年代,全部毁于60年代,今遗址尚有站立和倒地碑各两通,字迹清晰可辨。村西南桥下有一石碑,尚存“旧有洪观寺,古刹也,坐山傍水,地称名胜”等字样。

  相传,洪观寺原址最初建于辉山崮顶,可能因人们上山进香求福不太方便,到了宋代才将寺院移至崮下。现在崮顶西南还有几通石碑,可惜日年代久远,加之风吹日晒,字迹已经很难看清。现在站在古刹遗址举目环视,四面风光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这才体会出寺庙当时为何选址在此的初衷。

  2.松柏唐韵:据沂南县志记载,洪观寺东汶河岸边尚存一株直径1.5米、高近10米的古柏,称“将军松”,相传,此松为唐朝秦琼亲手所植。据至今仍屹立于汶水河畔,古柏见证了洪观寺兴旺和衰退。

  古松南侧石栏中间立有一碑,碑文为著名乡村书法家丁义陶手书。老人生于辉山村,亦称辉山老人,书写此碑文时已是80多岁高龄,但仍然用行楷写成,笔法苍劲有力,颇见艺术功底。

  洪观寺自古香火兴旺,进香、拜佛、但求平安者众多,古柏旁边又是汶河西岸渡口,古柏下历史传说自然就有许多。

  相传,唐王李世民途经等待乘船东渡时,在秦琼等大将的陪同下曾在此树下短暂小憇。此后又有一些高官大臣、文人墨客、贤达商贾作战部队、军旅要人等过路驻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当年曾驻扎这里的八路军老四团,八路军老四团即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4团,人们称“老四团”。1940年9月改编为山东纵队第2旅第4团,1942年8月编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第4团,老四团经常在古柏下召开会议,部队官兵和这里的老百姓亲密无间,如同一家人,所以辉山村和石门亭很多老人都能说上一段老四团的故事。

  八路军老四团战前动员

  3.莲花仙洞:位于崮东南老牛脖子下方。老牛脖子下方距汶河水面约十几米高处,有片约一亩地的较平缓石坪,石台坪的周围有九朵天然形成的巨大莲花,莲花坪下距水面五六处悬崖中间有一石室,名九顶莲花仙洞。石室共三间,分正厅、南北各一间,仙洞常年香火不断。莲花仙洞下方不远就大淹子,这里水最深,水域最大。

  4.圣泉润泽:位于辉山崮太平寨南门下方,东距洪观寺600多米。这里有一处直径的5厘米清泉,水流量较大,且终年喷涌,从未干枯,润泽了山下几十亩的粮田及果园,人们称为圣泉。

  5.太平古寨:位于辉山崮顶。崮顶部四周悬崖峭壁,名辉山崮,崮顶山寨名太平寨。崮顶南北窄东西长,占地218亩,其中西侧还有高山耕近百亩,还有一处清泉,一天的流量能供百余人饮用。

  太平古寨四周悬崖峭壁为天屏障,南北悬崖较低处建有坚的山门,南北两门下方山坡很陡,仅靠滚木礌石就可击退攻山之敌。崮顶东南有窄缝悬崖,叫东南门,这里又称八步紧、一线天,有一夫挡关不敌莫开之称。崮东悬崖中部有裂缝,这里仅一两人把守就完全挡住进攻者,这里称为东门。当地经常受到土匪的扫扰,当地人称土匪为马子,辉山一带经常发现一批批从西南方向过来的土匪,人们称其为西南马子。因此,当人们在得知马子到来消息之前,全村人都会不约而同,集体转移到辉山崮顶的太平寨,暂时躲避灾难,待马子撤走后再回到村中。

  辉山崮顶上古太平寨石碑

  6.辉崮云壁:位于辉山崮东南、正东和东北侧的悬崖峭壁。东南门被称为一线天、八步紧;东门是道狭窄的裂隙,窄处仅20厘米,宽处在40厘米,因此被称为夹扳缝,东北门叫猫见愁。这一带悬崖高度都在10至20米左右,极其险峻,成为太平寨的天然屏障。这三处山门也易守难攻,保障了太平寨的安全。

  7.大旒仰帘:位于汶河西岸。辉山崮朝东的悬崖,南至老牛脖子北至转山子,有约300余亩的东簸箕形钭坡,这里林木茂密,黄草丛生,生机盎然,此地名为大旒,当地人又俗称为大六、大溜。

  关于大旒名称的来历:辉山人叫大六、大溜,可能因辉山人从东向西看,山形崮顶像一点,面东悬崖似一横,钭向东南的老牛脖子、斜向东北的转山子,这四部分组成像个很大的六字,俗称大六;又由于人们将很陡流水很顺的地势叫很溜,此处又像大簸箕形,又叫大溜;由于辉山崮顶比较平坦,四面悬崖峭壁,极像一大顶帽子,因此有大顶子山、军帽山之说,加之崮东面数十米高、一条条的峭壁像皇冠前后的玉串,又似一条条旌旗的飘带,很可能大旒由此而得名。但人们管当地的景叫什么名,都应体现当地特征或历史含义来确定其名称。

辉山崮一角

  距水面5至10米不等,自南向北,沿汶河边有一条自然形成山道,后人又略加开凿,相传这条山路已经形成数千年。山道上下两侧有诸多景观和传说。

  经洪观古刹和松柏唐韵中间向北,崮东南山梁叫老牛脖子,此处原有一石室,名放牛屋子,说明这道山梁自古就是牛羊放牧之地,老牛脖子下面就是莲花仙洞。

  沿莲花仙洞顶道路向北转弯处有一处白色的叠层岩,此处的石板材质较软,可代替粉笔使用,附近许多学生家长们到此捡些回家给孩子上学使用。由于这些岩层经风雨日晒漫漫化为石灰状,因此当地人称其为石灰窑子。

  沿石灰窑子向北百余米山路上方有一清泉,因此处为大旒,泉名亦称旒泉。再向北约百来,上方又有一层层比较肥沃的梯田,下面一处方形地带,周边为岩石,似一个大豆腐箱,人们称此处为豆腐窝子。

  豆腐窝子北侧又一山泉,名豆腐泉。豆腐窝子东北侧有道弯曲的山梁,山梁上奇形怪状的松柏一片,人们称为转山子。

  由转山子山路北去不足百米,有一东西走向的山涧,山涧两侧奇石多姿,景色独特,由于山涧两侧的神奇传说众多,人们称为黑仙沟。实侧不然,由于涧南北各有一条曲曲弯弯连绵约二百余米、时隐时裸露的石龙,龙头深入涧底,呈现出二龙戏水状景象。北面一条为黄色,称为黄龙;南面一条为黑色,称为青龙,据说此处最初叫双龙涧。

  8.老猫仙居:位于辉山崮东北、双龙涧西端尾部。地形一箩圈,箩圈南部是辉山崮的东北角,此处悬崖峭壁也呈以箩圈。悬崖下面溶洞数处,满洞皆是钟乳石,当地人称上水石。这里百年板栗、松树遍布、杂木丛生,奇峰怪石林立,景色极为幽雅。这里狼、獾、野兔时常出没,尤其野猫众多,老猫仙居由此而得名,当地俗名称老猫窝。悬崖向北延伸约200米,然后向西转去与崮北侧悬崖相接。其中杏树林60多亩,人们又称此处为杏行子。杏行子西北侧有清泉一处,清凉甘甜,终年长流,人们称为杏泉。站在杏林北端高岗举目瞭望,秀美的界湖镇朱家岭山村、小流域风光一览无余。

辉山村东头、沂南县城西汶河湿地公园一角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