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中后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分水岭——兼议文旅融合
彩陶骨刻村村见,冶炼城邦礼溯源。
华夏文明从此始,龙山一脉古今连。
中华民族有两条长河,一条是贯穿东西1万余里的地理长河,地理长河就是长江与黄河。还有一条贯穿古今上下5000余年的历史长河,这条历史长河就是发源于山东具有源头地位的东夷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中后期正是这上下5000年文明社会历史的分水岭。
一、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社会的源头
东夷文化,是以东夷人经过数千年的智慧积累所创造的地域性鲜明的族群社会现象,包括精神、文化、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生活习性等传承、创造和发展众多领域;考古证明,东夷文化自19000~10000年前后临沂凤凰岭和青峰岭旧石器文化、14000~80000年黑龙潭中石器文化,11000~9000年前后沂源扁扁洞文化时期初创;历经了9000~7500年的西河文化、8500~7500年的后李文化、7400~6300年的北辛文化、63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3900~3600年的岳石文化、下接商周,经过不断丰富、发展,一直传承至今而从未断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下5000年。
关于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历来就有争议。从《山海经》以来的历史资料可见,中华民族寻找长江、黄河源头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2009年7月14日,在经过大规模的考察之后,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确定源头的标准和方法,确定长江正源为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当曲,黄河的正源为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侧的卡日曲。至此两条地理长河的源头终于有了结论。对于文明历史源头的探寻时间则更久。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曾到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们的故里做过实地考察。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更是没有停止过。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中国文明历史的源头也越来越清晰:她就在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南侧,史前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地。
正如丁再斌先生论证:中华民族向以5000年文明历史著称。但自20世纪初“五·四”时期以来,却常常遭到疑古派学者们的质疑,其质疑的主要理由是“五千年文明”考古发现的证据不足,理由是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这三大要素中,甲骨文字仅有3300年历史,因此而把5000年文明打了对折。在当时条件下对疑古派的质疑还真的不好轻易否定,因为当时远古历史的证据确实很脆弱,《史记》虽然对五帝时代有所记载,但毕竟《史记》产生的时间远离炎黄蚩时代,相隔近3000年之久,如果没有考古证据的支持,确实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但是,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之后,我们已经有充分的理由对5000年文明作出肯定地回答了,因为我们的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三星堆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岳石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相继发现。大量考古文化证明,5000年前后的炎黄蚩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尤其是东夷文化中的大汶口和龙山考古,为5000年前东夷人创造的文明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东夷先民的居住地也就是太昊、伏羲、黄帝、少昊、蚩尤的故乡,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即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进入礼制时代;从大量出土文物看,大汶口文化中后期5000年前已经有骨刻文字和陶文出现,已有了指事字和象形字,同时也有会意字以及少量形声字的产生;从墓葬中木制棺椁的出现亦即大型木材加工来看,当时的金属工具也已经开始使用;在大汶口文化中后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出现。这些已经基本符合雅斯贝尔斯文明社会定义的几个“硬件”。雅斯贝尔斯对文明定义的几个主要特征为:文字,金属冶炼术,国家城市(城邦),宗教礼仪的出现等。
东夷骨刻文“国”字演变五体
而且在《史记》等典籍中也有关于这些“硬件”的记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亦即黄帝时代,国家、都城就已经出现,还有黄帝指令专人对文字进行加工整理的记载,在黄帝与蚩尤的交战中也有铜兵器出现。这些记载均与大汶口文化相互印证。
二、大汶口文化中后期是上下5000年文明社会的分水岭
济南的历史悠久,自古是东夷人聚居之地,它处于泰山文化圈之内,是东夷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自距今10000~19000年前后临沂凤凰岭和青峰岭旧石器文化、14000~80000年黑龙潭中石器文化、11000~9000年的沂源扁扁洞考古发现东夷文化初创,成为旧新石器时期的分界线。考古发现,距今9000~7500年的济南章丘西河文化遗址、6300~7400年的小董家文化遗址、3500~6300年焦家文化遗址、4000~46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3600~3900年的城子崖文化遗址,特别是由于城子崖遗址叠加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包括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及商代遗存。考古发掘表明,新石器时期初期,我们的祖先便开始选择了一条现在名叫西河的河流两岸,建立了大城市并过上了集中定居生活,而一直延续至今天,跨越了9000多年的历史,这不仅在中国是唯一,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大汶口文化中后期应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分界线。
1928年4月,考古发现了后来轰动世界的济南城子崖遗址。1934年,梁启超的儿子、著名考古专家梁思永出版了《城子崖》发掘报告。遗址出土大量的蛋壳陶、骨、角等遗物,并发现了多段多层夯土城垣。技术分析表明,这里不仅存在着一座龙山文化(距今4000~5000年,原推定为4600年)的古城,而且还有一座夏代时期(距今3900~3500年)的古城。龙山时代的古城,城周约2公里,面积20万平方米;城墙东、西、南三面平直,北墙向北凸出,大致为方形。有人估计当时城内可住有居民一万余人。济南城在5000年前就有如此之大的规模,这在整个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
东夷骨刻文“祖”字演变五体
骨刻文“祖”字创作原型(昌乐崇山石祖林)
5000年前后这里即烧制出独具特色的彩陶和黑陶。以黑陶为标志的文化遗址,最早就在济南龙山城子崖发现,因此该地成为“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子崖是济南地区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城,那时城的出现,表明我国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灿烂的部落方国时代。从城的规模来判断,济南是那个时代比较强盛的方国,甚至有可能是那时某个部落方国联盟中的盟主国。在这座济南历史上最早的城里,当时已能生产举世无双的蛋壳陶,代表着龙山文化时期整个黄河流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据考证,山东地区上古主要居住着东夷族部落,仅城子崖龙山城的人口当时应在3000人以上,它同中原的夏族关系密切,但又有不同的风俗。龙山文化及其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是东夷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济南的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正因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创造了东夷骨刻文字,还孕育出了虞舜这样的把东夷文明推向高峰的一代明君。龙山文化和名泉、名士,又离不开舜,名城济南形成了以舜为代表的独特的始祖文化整体。
三、骨刻文是衡量文明社会三大要素之首
东夷骨刻文字是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成熟于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后期、龙山文化初期,为东夷人所创造,一直使用到3300年前,商周时期依此创造了甲骨文和金文。
东夷骨刻文“泉”字演变五体
笔者破译出的骨刻文“泉”字正是在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中发现的。济南城和章丘龙山周边的泉,大多数喷涌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是百脉泉和趵突泉等,因此,“骨刻文”的‘泉”字泉口向上,水柱从中间喷涌。而甲骨文中的‘泉’字是泉口向下,表明是从山间的缝隙中流出来,两个字字形不一样,所以说骨刻文字的‘泉’字是远古济南人经过长期观察的描述,所以说这是济南特有的。我们就能从这之中看出一种泉水精神,这就是昂扬向上,奔流不息,这就是典型的泉水文化源头。
济南地区的东夷人,自9000多年前西河文化时期就掌握了制陶工艺,到了7000多年前的小董家和6000多年前的焦家文化时期,陶器、玉器等制作技艺更加精美,龙山文化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因为,陶器、玉器等在章丘随处可见,证实了炎、黄、蚩、尧、舜、禹的众多记载。
舜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粗)窳(不饱满)。舜善作精美的陶器,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夏王朝建立的承前启后者,正好与龙山文化相吻合。龙山文化遗址是“硬件”,舜的事迹则是“软件”,即大舜精神之内涵。
东夷骨刻文“舜”字演变五体
济南教育学院教授徐北文说:“孔子所佩服的就是尧和舜,孔子是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唯乐,直至于死也,这个韶是谁呢,就是舜的音乐。他说,韶啊,尽美矣,尽善矣。美、善,尽美尽善,这个话就是孔子称赞韶乐的。舜,东夷人东部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始祖。”“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在大舜的带领下,东夷的各部族空前团结,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农业水平居于各流域之首。大舜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孝子的典型。他勤政爱民,提倡民乐,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戴,尤其受到孔子、孟子等儒家先哲的推崇。徐北文教授的论证:“舜文化是济南文化的主旋律,济南文化有四大块,一个是泉文化,一个是名士文化,一个是龙山文化,一个是大舜历史文化,这四个文化都由舜来贯串起来,舜文化直接孕育了儒家文化,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道行善,言必称尧舜,儒家的经典,历史就是尧典、舜典,儒家的精神就是讲仁义,讲礼让,仁义礼智信,儒家的道德,就是舜,以舜为标准。”
一点建议:
济南的中心主题首推传承和发展了东夷文化的龙山历史文化,这段历史包含了泉水文化、人文历史等。龙山文化上承距今大6300年的汶口文化、7400年的北辛文化、9000年的西河文化,直至11000年前的扁扁洞文化和19000万年前的凤凰岭文化,下接岳石、直至商周传承至今没有断流。济南自古就是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基本符合雅斯贝尔斯文明社会定义的几个“硬件”,又称为“文明社会三大要素”即: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而三大要之首当属文字。东夷骨刻文字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成熟并流行的文字,所以说大汶口文化中后期是中华5000文明史的成熟时期,而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文明社形成的分水岭。特别是新近考古挖掘的小董家和焦家等大汶口文化遗址,更确定了这一论证的史实。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文化,这座城市就失去了灵魂。在新济南建设中如果没有文化的决策正是严重缺失,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应当毫不含糊,将具有源头地位的济南文化中心作为重中之重列其首位。论好东夷文化,研好文明源头,传好济南历史,做好泉文章,讲好大舜故事。将东夷文化、龙山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大遗址旅游公园。以支撑和引领济南人文和历史文化,还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面目,推动济南市的文化和旅游及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建议全省以此为例,大力挖掘各地的东夷文化文化资源,做好山东这一独有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文章。(作者 丁再献)
作者简介:丁再献,1952年生于山东沂南,字章甫,号北海,研究员、客座教授。长期专注东夷历史文化研究、东夷骨刻文字破译研究。现任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丁再献先生著作等身,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以旅游、书法为主题的格律诗词专著《山水平仄》、中国第一部旅游礼仪实战专著《旅游礼仪》、中国第一部旅游科普专著《旅游小百科》。2011年历时3年余创作的90万字专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东夷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文明起源发展的力作,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划时代的文化巨著”。与哥哥丁再斌共同破译出700多骨刻文字,并首创了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
- 暂停中高风险地区跨省团队游,山东省文旅厅联动管理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 2021第五届中酒展将延期举办
- 济南跑马岭野奢营地将于近日正式营业
-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 山东文旅厅下发通知:禁止组团赴中高风险地区旅游
- 快行动,严排查!魏家庄街道防疫工作再发力
- ODD陈思键2021全国巡演济南站顺利结束
-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济南联通风雨兼程驰援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