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家丁再献成骨刻文系统破译者

2016-03-28 13:20:00 来源:生活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丁再献,作家、诗人、书法家、著名东夷文化学者、骨刻文书法开创者  王鑫 摄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人所共知,但甲骨文之前却有1500年左右的空白期,因而存在“有商周而无夏”的疑问。2010年,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接触到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的骨刻文考古发现与研究后,便与骨刻文结下不解之缘。

  5年多时间,他破译了400多个骨刻文字,提出了大胆设想——具有源头地位的东夷文化发源于山东,东夷人首先创造了骨刻文字,并很可能是汉字源头。

  让他气愤的一则新闻

  丁再献办公室的墙上到处挂着他书写的东夷骨刻文书法作品,白色的宣纸衬托着朱砂书写的骨刻文,鲜艳夺目。

丁再献骨刻文书法《仁义礼智信》 朱砂书   92X50cm

  “这是‘华夏文明古,东夷好客长’,这个‘夏’字是刚刚破译出来的。你看东夷人多聪明,怎么表示夏呢?天热啊,这个‘夏’字就是一个人挥汗如雨,右下方好像还有个农具。生动不生动?”丁再献说起骨刻文破解,一脸兴奋。

  这位业界眼中的“骨刻文破译第一人”,自称破译骨刻文是他研究东夷文化的副产品。

  1991年,丁再献陪同朋友在曲阜参观少昊陵,第一次感受到东夷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让他下决心研究东夷文化的,是2007年的一则新闻。这一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丁再献在看到这则新闻后心绪难平。

  “之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定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中原,以我对东夷文化的了解,认为这一定论为时过早、过于武断,不过这终归还是咱们‘本家之争’。韩国那部小说就荒唐了,岂有此理!”丁再献气愤地说。

  正是这件事触动了丁再献,他决定系统地研究、梳理东夷文化与山东的历史渊源,进而“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话”。

丁再献骨刻文五体演变“华舞挚丘有亟易蔡祭伊师方爪占封生”

  刘教授阳台上的骨头

  2010年,正在将数年研究所得撰写成东夷文化研究专著的丁再献,听说刘凤君教授发现了东夷骨刻文,便决定登门拜访。

  时至今日,丁再献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次见面。2010年10月初的一天,丁再献在刘凤君家的阳台上,第一次和东夷骨刻文有了亲密接触。“那天很凑巧,刘教授正在家里整理骨头,阳台上摆得满满当当都是骨头。”

  这些骨头上能有文字?怀着好奇的心情,丁再献随手取过几块骨头端详起来。在放大镜下,一个东夷文化的未知世界呈现在他眼前。

  “当时还有人说这是虫咬草腐留下的痕迹,可是我一看,这分明就是古文字,最明显的就是有的图形是有重复的。”丁再献早年练习书法,对甲骨文和金文有一定了解,当时他虽说不上来骨头上弯弯曲曲的不规则图形是啥意思,但经过简单辨识,他认定那应该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不过,学界当时对于骨刻文存在争议。丁再献觉得,这是因为代表东夷文化的骨刻文历史久远等原因而破译太少。也就是在初次之后,他决定要啃啃这块“硬骨头”。

丁再献骨刻文书法  五言 《炎黄千古事,初祖出东夷。文化尤传久,中华秉大旗。》

  在文字演变中寻找密码

  东夷骨刻文存在于3300~4600年之间,比殷墟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就现在发现的骨刻文而言,在一般人看来,破译这样的文字完全无从下手。对丁再献而言,由于破译初期没有掌握规律,同样像在读天书。

  他反复思索,既然骨刻文比甲骨文要早,通过甲骨文和金文进行对比,也许能找到骨刻文破解的蛛丝马迹。于是,他就逐字查阅资料,历史书籍上怎么记载的、甲骨文金文怎么写的、怎么解释的……顺着这条线,追溯源头,对接源头。渐渐地,丁再献触碰到骨刻文与其后文字的“遗传密码”,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破译出了几十个字。

  在研究和破译过程中,丁再献发现骨刻文的创造完全来源于生活,象形、会意等六书造字方式俱全,处处体现了东夷人的智慧。比如“福”字,这原本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但东夷人却用人手持一个硕大酒器的图案来表示——有吃有喝就是有福。而按照《礼记》解释:福者,备也,百顺之名也。再比如“信”字,在骨刻文中是一个人面向一个口的形状,寓意“心口一致”。

  为了清楚呈现文字演变过程,丁再献每破译一个字都先从兽骨上将图形临摹下来,再将其规范写成骨刻文,然后依照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的传承顺序一一书写。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业内不少专家的认可,也给了他持续跟东夷骨刻文“较劲”的信心。

  经过一年时间,丁再献竟在130多件骨刻中,累计破译了150字。由此,古老而神秘的骨刻文被一层层揭开面纱,历史悠久的东夷文化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丁再献骨刻文书法  七言楹联 《孔府门前游客众,山东大地圣人多》

  哥哥丁再斌也加入进来

  在丁再献破译东夷骨刻文的论著里,时常能看到一个名字——丁再斌,丁再献的哥哥。谈到长兄加入东夷骨刻文破解工作的过程,丁再献说其中还有几分曲折。

  丁再献自幼跟着父亲学练书法,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该上学读书时却并没接受到太多正规教育。后来,他从兵团转业到了地方,虽经不懈努力补齐了学历短板,但专业却是经济管理,近40年工作的圈子则是旅游,这些跟破解古文字“八竿子打不着”。

  哥哥丁再斌是研究古汉语文学的,在破解古文字过程中,丁再献常常向他请教。不过,丁再斌最初并不支持弟弟的破译工作。在他看来,那些骨头上的图案就跟大理石上的花纹一样,可以随意说成像个什么,称不上文字。

  随着丁再献破译工作的深入,丁再斌对骨刻文的兴趣也日渐深厚。特别是看到丁再献将其破译的第一批骨刻文用五种字体演变的方式书写出来、每字一篇论证文字后,他对骨刻文的认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成为坚定的支持者,还与骨刻文字破译研究结缘。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丁再献著  (文稿总编审:丁再斌)

  “我是哥哥的忠实粉丝,每破译一个骨刻文字都要送他审定,只要他不认可就不能通过。《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也是由丁再斌担当文稿总编审,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这本书。”丁再献说。

丁再献骨刻文书法《“福”到百姓家》朱砂宣纸  92X50cm

  自称“三无”业余选手

  不到6年时间破译出400多个骨刻文,丁再献却一再强调自己一无门派,二无名师,三无学术头衔,是真正的“业余选手”。

  2012年,丁再献和女儿丁蕾合著、丁再斌担当文稿总编审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问世,受到了历史、考古及古文字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2013年6月,“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重大课题立项,同年年底经专家组评审正式通过了结项。而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工程之一,山东省文化厅于2014年1月决定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

  在丁再献看来,一项研究的成功不在几次专家鉴定会,应该首先让老百姓一看就懂。因此,他在研究破译的同时,在骨刻文字临摹创作了“汉字演变过程五体”的基础上,还将骨刻文提升为骨刻文书法艺术,以利大众传播、业界参考。

  丁再献说,他非常感谢刘凤君教授,正是他的骨刻文重大发现和研究给了自己破译骨刻文的机会。他也非常感谢亲友的支持。这些年他研究骨刻文,常常忙到很晚才回家,女儿和妻子是他破译骨刻文得力的助手和坚强的后盾。

  下一步,丁再献打算加快破译速度,争取年内与哥哥联袂再出版一部比较全面论述东夷骨刻文字书籍,将这一古老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崭新的面貌奉献给世人。

  丁再献,作家、诗人、书法家、著名东夷文化学者。1952年2月生于山东沂南,字章甫,号北海。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被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名人辞典》和山东书协主编的《当代山东书法家辞典》。由于首先系统破译出东夷骨刻文字200多个、始创了骨刻文字书法艺术、发表了大量东夷文化论著,被媒体和业界誉为骨刻文字系统破译者、骨刻文书法艺术创始人。

  现任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名誉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副会长,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还兼任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学院、潍坊科技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创作了格律诗词、摄影、书法专著《山水平仄》、礼仪实战专著《旅游礼仪》、旅游科普专著《旅游小百科》。2012年历时10年所创90多万字的新作《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专著(文稿总编辑:丁再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文化、追溯中华文明源头的力作;特别是对骨刻文的系统破译和解读更是独具创新、史无前例,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证,被誉为划时代的文化巨著和东夷文化的百科全书。

  丁再献先生独家创立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自成一派、高古典雅,其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夷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领先地位。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