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2018-12-26 09:22:00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下起步的,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以及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和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乡村旅游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才能够为农民带来长久的利益,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产业,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恒久动力。因此《意见》从总体要求、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质、创建旅游品牌加大市场营销、注重农民受益助力脱贫攻坚、整合资金资源强化要素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指导意见。

  笔者认为,从《意见》的内容体系来看,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是市场化投资与农民利益主体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必然要涉及旅游开发的投资主体问题,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我们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市场手段吸引外来投资、企业投资,但发展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不同,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原则,始终要“坚持以农民为受益主体”,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农民全过程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不能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旁观者和边缘利益者。因此,《意见》要求,要大力推广“旅行社带村”“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好分享旅游发展红利,提高农民参与性和获得感。即把“带村”“带户”的发展模式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目的就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脱贫,让广大农民致富。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的关系。在乡村地区,即使有很好的资源优势,乡村旅游也不可能单独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诉求和发展目标相协调。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依托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乡村居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和景观提升,道路交通、引导标识、移动通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要通过“共享共建”,整合资源,部门联动,统筹推进,形成多功能、全要素一体统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农业、教育、科技、体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以旅游为主体的新型乡村经济结构,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业态,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保持文化特色的关系。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型乡村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推进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意见》要求要在充分保护好乡村传统文化、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并在开发利用和有效传承乡村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农村地区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优秀戏曲曲艺等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旅游资源,能够开发出极具特色的乡村“非遗”和文创旅游产品,能够实现保护传承与有效利用的一体化发展。

  四是开发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关系。旅游是具有现代性、时尚性的服务产品,开发建设与管理服务同等重要。在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由于农民受市场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的局限,往往存在重开发建设、轻管理服务的现象,既影响了经营绩效、又影响了产品声誉。因此《意见》特别强调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要通过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和经营者综合素质,来提升乡村旅游的管理效益、服务效益、品牌效益,使人才队伍建设及其衍生的管理、服务和品牌效应等成为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总之,《意见》是在我国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阶段出台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政策性文件,目的在于通过政策引导和推动,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恒久动力。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