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
全域旅游发展有效地推进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带动了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以全域旅游目的地创建为出发点, 以福建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对象, 探讨福建省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研究表明, 现有福建省全域示范区在空间结构上具备极核型-点轴型的阶段性特征, 并有向网络型发展的趋势, 各示范区根据国内现有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可选择龙头景区带动型、特色资源驱动型、全域景区发展型、城市全域辐射型、产业深度融合型等不同的发展路径进行适应性发展, 进一步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创新、旅游标准建构来提升优化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关联, 这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 对拉动区域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凸显, 并促进地区发展转型和提升产业升级速度。由此,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或支柱产业之一。但是, 以封闭式管理为主的旅游景区业态发展模式与实际的国民旅游休闲需求、区域发展之间并不协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不利于资源保护、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低层次同质竞争严重、无法形成统一的目的地管理与营销等, 这些问题需要发挥顶层政策设计的作用来加以统筹解决。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于2015年1月19日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提出, 旅游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 是旅游业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全域旅游概念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同年8月, 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这不仅意味着在保增长、转方式及惠民生等工作中旅游业将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而且与其他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也象征着全域旅游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实, 成为地方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指引。全域旅游追求区域全方位和系统化的提升, 是在整合旅游资源、相关产业、政策法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 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中积极发挥旅游业在其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2016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 全国多个地方践行发展理念, 将全域旅游的发展经验和做法总结为5种模式, 并以此来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1]。本文在此背景下,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并参考5种典型模式, 探索福建省各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的路径, 为旅游目的地生产要素格局和配置进行系统设计, 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概念与研究区域
(一)全域旅游
国外通常使用“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来诠释“全域旅游”, 聚焦于旅游目的地在其概念、形象、管理与发展以及居民与旅游者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从全域旅游的内涵、全域旅游发展与城乡统筹的案例研究、全域旅游规划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本文在结合学界和旅游管理部门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对全域旅游的内涵解释。
学界对于全域旅游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界定, 根据官方解释主要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实现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等的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及社会共建共享, 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模式。值得注意的是, 全域旅游强调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配置关系, 需要发挥“旅游+”的延伸优势通过灵活的方式推动创新。全域旅游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从“全景”“全时”“全业”“全民”进行解析;围绕“四观”展开的核心理念, 具体为“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在落地实践方面, 体现为要素、行业、过程、方位、时空、社会、部门及游客8个层面。
因此, 全域旅游的内涵可以解读为:首先, 全域旅游要求从时间维度上系统全面考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在产品上要重视旅游目的地在淡季对旅游市场的吸引集聚力, 并突出节庆活动的作用, 设计出覆盖全年四季、全天候的旅游产品系列, 突破旅游目的地在淡旺季的内部局限性。其次, 在空间上呈现的是网状格局, 有板块有廊道, 对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放大, 同时不断增加和提升其新的内涵, 构建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生态圈, 改变传统目的地以单一价值链展开的旅游过程, 激发整个产业网状格局在发展互动中提质增效。再者, 旅游目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以服务游客为宗旨理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 建立旅游市场对目的地合理的预期。最后, 全域旅游通过协调配置区域范围内相关要素来促进旅游功能的完善, 满足游客体验的多样需求, 这就要求目的地整合各种资源, 协调各类主体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完善的区域旅游系统。其中作为服务输出的“人”的软性支撑上, 不仅要求旅游从业者、管理者的参与, 也要求整个区域的居民、旅游者积极参入。一方面要求全民众作为参与者参与构建全域旅游做好供应商工作。另一方面也将全民众作为服务对象, 让参与者享受构建全域旅游的成果, 促进参与者树立集体价值观, 树立主题意识, 提升其整体旅游意识。
(二)福建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一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举措。该项目以地方行政区作为创建单元, 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 对全域范围内可利用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全面动员并调动旅游开发主体, 构建系统且完善的旅游产品, 对居民生活和游客体验的不同需求进行全方位满足。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2月和11月分两批确定了共500个创建单位, 包括海南、宁夏两个省级单位, 91个地级单位和407个县级单位。
其中, 福建省有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两个地级单位, 武夷山市、德化县、尤溪县等13个县级单位。根据表1各示范区的2016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可以看出, 其旅游发展规模和水平不一, 厦门市和武夷山市位居前列, 而德化县和尤溪县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以福建省国家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 根据资源、产业的差异化发展需求, 总结归纳不同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视角下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
Murphy最先将核心边缘理论引入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问题研究。陆大道提出点-轴开发理论, 这是国内在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重要的理论依据。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包括节点离散型向点轴空间格局过渡、点轴空间格局向放射状格局转变和辐射式及多中心网络格局3个阶段。本文结合福建省主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现状, 将其划分为3种阶段类型。
(一) 节点离散型向点轴空间格局过渡
这一阶段中旅游目的地各类旅游景点在开发状况、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旅游景点依托其资源优势或区位环境优势率先发展起来, 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节点进而带动目的地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 重要或高级的旅游节点作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动力, 具有一定持久性, 但数量较少; (2) 此节点旅游资源等级高、可进入性强, 但旅游市场集中于节点, 呈现单向性; (3) 旅游目的地景区开发有限, 系统空间结构单一, 区内交通联结度低, 旅游信息不通畅。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 这些节点会沿着交通干线强化联系形成一定的轴线。与交通主干线有一定距离的示范区, 特别是核心景区带动范围有限的区域, 如武平、连城、尤溪等, 正在呈现从节点离散型向点轴空间格局过渡的特征。这需要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并挖掘其潜力, 改善区内交通环境, 不断发挥高级旅游节点增长极作用, 在区域环境内吸引游客在满足培育条件的节点间流动, 推进其向点轴格局过渡, 达到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
(二) 点轴型空间结构向放射状格局转变
在区域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加大、交通和配套基础服务设施不断改善的情况下, 高等级旅游景点数量开始增多, 依托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原有的点轴型空间结构开始进一步向放射状格局演化。该时期的特征为旅游开发强度持续加大, 区域间的旅游进一步加强, 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双向性, 整个系统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以高级节点两两连接形成轴线, 拥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出现, 并不断向周边辐射。福建省内沿海和主要交通干线所在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沿海的平潭、厦门、东山, 沿交通干线的武夷山、屏南、泰宁等示范区, 逐渐沿着主要交通干线不断辐射, 正在形成廊道状的旅游空间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强化区域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消除空间发展不均衡现象, 提升空间旅游组织发育程度, 推进点轴空间格局向放射状格局转变。
(三) 辐射式及多中心网络阶段
伴随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目的地整个系统内交通不断完善优化升级, 旅游城市也呈现高水平发展, 旅游目的地呈现核心高等级景区或者依托城镇为多中心相互促进发展的网络型结构特征, 交通网络联结度和通达性高。目的地内旅游景点结构和功能体系逐渐优化, 旅游环境整体提升。客源流在旅游目的地系统内呈现多向良性流动, 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福建省目前主要在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区域有鲜明的辐射带动作用, 多中心网络有待其他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进一步发展。
全域旅游视角下福建省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
本文根据福建省主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对应各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阶段深入分析其发展的发展路径。
(一) 龙头景区带动型发展路径
该发展路径的主要特征是区域内已经存在具有吸引核和动力源特征的龙头景区, 依据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 围绕龙头景区的优先发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龙头景区为核心优先发展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系统, 带动全域范围内的旅游发展。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的这一品牌优势, 使其具备该发展路径的潜质。该县拥有大金湖、寨下大峡谷、上清溪、尚书第等高品质龙头旅游景区集群, 已经对周边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根据全域化发展的理念, 泰宁县应围绕这一系列景区, 以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深入整合旅游资源, 推动泰宁县城以城旅一体化模式发展, 积极完善道路景观节点、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环境, 挖掘地域文化, 引导发展休息驿站、农家乐园、度假小区等项目, 开发特色鲜明的民俗演艺、游乐项目, 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功能, 增强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提高游客在泰宁的整体满意度。从而实现其龙头景区带动下一体化发展, 加深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进而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二) 特色资源驱动型发展路径
该发展路径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整体环境良好, 一、二产业发展已出现一定的瓶颈, 区内分布的高品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突出, 特色鲜明, 以区内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为驱动, 形成资源独特且鲜明的旅游目的地。漳州市东山县旅游资源丰富, 资源分类中具备六大类、48种资源类别, 拥有风动石、东门屿和马銮湾等风景名胜区。可以依托海岛、海滨、海洋等特色优势, 重点培育、提升和完善一批旅游项目。平潭位于福建东部沿海, 海滨浴场和海蚀地貌的完美组合使之成为湖、海、沙、石俱优的旅游胜地, 同时与我国台湾新竹68海里的直线距离, 使之成为两岸之间距离最短地区, 对台旅游交流占据独特的地理优势地位。平潭各单体旅游资源之间空间距离不远, 为各种立体空间旅游活动的开展以及打造成全域性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明显的优势。
(三) 全域景区发展型发展路径
该发展路径的主要特征是将区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对目的地进行全域性旅游建设, 因地制宜地开展旅游活动, 实现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园区及风景道等建设的共同推进, 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20世纪90年代, 武夷山市就确立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 提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1999年, 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16年, 武夷山市以国家公园试点为契机, 积极融入全域旅游, 重点落实5A景区整改工作, 着力提升景区、市区城市容量, 高标准推出一批新旅游业态, 完善基建设施, 加大品牌营销,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建成智慧旅游体系, 逐渐完善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建设, 推进全域旅游建设。
(四) 城市全域辐射型发展路径
该发展路径的主要特征是以城市为主体, 在旅游城市原有知名旅游品牌、特色旅游产品、完善又便捷的交通和配套服务体系等基础上, 依靠都市旅游来辐射、带动旅游的发展, 推进城市“多规合一”, 促进城乡在旅游互动、一体化方面的互补性发展, 形成优劣势互补且互动的动态旅游市场。在“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引领下, 推进“多规合一”的协调发展, 并以旅游来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落实全域旅游理念, 厦门创新性地成立了全域推广联盟, 截至2016年年底, 在全市范围内共有2 021家旅游住宿单位, 包括五星级酒店19家, 星级酒店78家等。同时借助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契机, 进一步推进全市在旅游会展方面相应的软硬件服务设施建设及其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带动旅游行业管理水平、酒店和会展服务水平等迈向新的发展台阶。在旅游营销方面, 加大厦门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宣传力度, 提升其在全国和国际上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在全域一体化的理念下, 厦门市需要发展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全面满足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的多种需求, 这就要求厦门在相关产业的带动、基础设施的布局、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全方位着手, 最终实现旅游产业全景化和全覆盖目标。
(五) 产业深度融合型发展路径
该发展路径的特征是区域内具备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才资源和信息渠道, 通过旅游业的启动, 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 呈现“旅游+”和“+旅游”等多行业深度融合后的新业态, 由此带动区域内物流、游客流的增加, 并形成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产品, 区域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如在农业方面, 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二者之间的联系, 推动二者在价值链的延伸整合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进产业增值[11]。德化县拥有“中国瓷都”的美誉, 同时又具有山区的优越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该县把旅游业地位提升至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让旅游成为世界瓷都的第二张名片。通过“旅游+”的方式促进旅游业和陶瓷产业之间的融合, 丰富陶瓷文化内涵, 提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传统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结论与对策
(一) 健全覆盖全域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伴随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 旅游公共设施服务体系要求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共同构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目的地的物质基础,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其中, 现阶段如火如荼的“厕所革命”从本质上说是全域旅游的体现, 各地纷纷探索从建设、管理、技术、文明等方面推进和深化“厕所革命”。然而, 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从着重旅游产品到服务转变, 因此, 需要构建一个在全域旅游导向下的高质量公共设施与服务体系。旅游公共交通、公共信息、安全保障等服务体系的健全势在必行。“快旅漫游”时代的到来, 对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方式的便捷化和多样化, 成为旅游目的地一种新的吸引力。旅游目的地在交通服务方面需要从城市公共汽电车、快速公交系统、公交专用车、轨道交通等多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齐头并进, 构建较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各类型的旅游信息平台正在不断完善, 可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 根据不同服务方式的优势适应群体需求, 提供多样化、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支持鼓励“互联网+”新业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各类新型服务模式。完备的旅游安全预警、控制、救援、保险等体系, 也是预防旅游安全事故以及提升旅游安全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 创新统筹协同的旅游管理体制
自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伊始, 就提出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创新, 对实施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单位, 鼓励其建立综合性且适合旅游发展执法体系, 如旅游警察、旅游法庭等。推进由创建单位牵头, 涉旅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以会议的方式谋求解决全域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 各省市自治区为了有效推进旅游业全面发展, 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设立了旅游委员会, 目前已有20个省份、155个地市设立了该机构, 旨在发挥其比原有旅游局单一体质更强的综合协调职能, 有针对性地解决日益增长的综合监管需求与原有单一体制之间的矛盾。
但就其实效性来看, 还有一定的欠缺。政府各部门原有体制的约束和规章制度的固化, 导致各地方政府的肢体改革还未发挥预期的效果, 需要进一步创新统筹协同的管理体制。注重从3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旅游管理体制的建设, 目前一些地方的旅游委员会只是以原有旅游局换块牌子的方式成立, 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二是加大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协会、社区居民等各类主体的引导力度, 提升其关注全域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定期举办行业交流和社区活动, 促进行业内的信息渠道共享和沟通合作, 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三是处理好政府职能与市场运作的关系, 政府注重加强区域合作和区间合作, 加大整合营销的力度, 推进目的地对外开放度, 从而全面促进目的地创新发展。
(三) 构建立足地方的全域旅游评价标准
全域旅游的推进, 需要具体的标准指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市、县地方人民政府为创建主体, 建立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从业人数、年游客接待人次、当地农民年纯收入、旅游税收、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的六大考核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等机构提出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贡献、旅游管理、旅游传播和旅游形象6个维度测评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程度。福建省《市县旅游全域化评价指南》提出了8个一级指标、64个二级指标的旅游全域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纷纷出台的关于“全域旅游”的评价标准, 其评价指标涉及从资源、设施等硬件条件到氛围、满意度等软件条件, 覆盖面广。不再是单纯考虑旅游景区景点数量、等级以及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 而是综合考虑涉及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因素, 全面认识了目的地产业升级、城旅互动、社区居民等方面的发展。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立项建设的全域旅游示范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因此, 评价标准是否具备指导性, 体现在是否符合当地旅游业特色和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标准建设, 提出适合地方发展全域旅游的特色道路。
来源:《开发研究》
- 暂停中高风险地区跨省团队游,山东省文旅厅联动管理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 2021第五届中酒展将延期举办
- 济南跑马岭野奢营地将于近日正式营业
-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 山东文旅厅下发通知:禁止组团赴中高风险地区旅游
- 快行动,严排查!魏家庄街道防疫工作再发力
- ODD陈思键2021全国巡演济南站顺利结束
-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济南联通风雨兼程驰援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