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鲁台青年文化交流节“沿着黄河遇见海“沉浸式创意体验营圆满成功
鲁网8月1日讯(通讯员 张梦莹) 7月,由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沿着黄河遇见海”沉浸式创意体验营成功举行。此次体验营获批2025年山东省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汇聚中国文化大学12名师生与山东师范大学7名师生,在九天内横跨济南、泰安、曲阜、青岛四座城市,开启了一场文化溯源之旅。鲁台两地优秀青年通过非遗体验、实地探访、专题讨论等形式分享见解、畅叙情谊。
在开营仪式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对远道而来的中国文化大学师生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文学院的发展历程,以“文”字释义为切入点,讲述了在文学院读书的四个理由,并期待双方未来能够携手搭建起持续互动的鲁台青年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文化大学教师代表王教授表示,此行不仅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更是心向往之的“朝圣之旅”,非常高兴能在“孔孟之乡”亲身体会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也非常期待此次体验营的行程安排。中国文化大学学生代表黄同学言语间也充满着对此次体验营的憧憬。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代表张梦莹表示,此次“沿着黄河遇见海”是一场“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潮头”的文化对话与深度探寻,她期待与中国文化大学师生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泉城启幕,寻迹齐鲁文脉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正式拉开了体验营的序幕。这部改编自传统神话的动画电影,以现代光影重构东方叙事,引发两岸青年关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热烈探讨。中国文化大学的叶同学赞叹:“影片画面精美,视觉冲击令人震撼,其中关于亲情的细腻刻画,更是令人动容。”在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区,一条贯穿山东“六十多万年人居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千年齐鲁文化发展史、近现代奋斗史”的时间轴线逐渐清晰。体验营师生在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杯前屏息凝神,在镌刻着古老卜辞的甲骨前俯身细辨,在承载礼乐文明的青铜器前驻足良久,见证着齐鲁大地的历史积淀与文脉传承。
(本文摄影/乌赫阳)
体验营师生前往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了解并体验泥塑“泥叫虎”的制作过程。他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为憨态可掬的泥老虎点睛描纹,赋予这件源于明代、寓意吉祥的民间工艺品以鲜活的生命力,感悟“山东手造”之匠心,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既有对“泥叫虎”经典配色、原真韵味的尽力还原,也有将水墨画、二十四节气、现代时尚等元素融入传统泥塑的大胆尝试。下午,无论是老舍故居的宁静雅致、黑虎泉的清澈甘洌,还是大明湖的荷风柳韵、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石巷弄,都使营员们对济南的文学记忆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除了在泉城感受自然人文之美,体验营还带领鲁台青年走近黄河文化与农耕文明。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中的丰厚藏品自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当他们走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科技使“智慧农业”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场景,一片片试验田带来的是有别于文化艺术审美体验的另一种冲击。随后,他们还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一起尝试包水饺。操作台上,鲁台青年分工协作,从擀皮、包馅到捏合,动作由生疏渐至娴熟。当晚,他们围坐在篝火旁,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共话两岸农业科技传承故事,最后以一首山东“省歌”《相亲相爱》的合唱,结束了温馨而轻松的畅谈之夜。
岱宗寻幽,对话古今智慧
体验营师生在水浒文化的发祥地泰安市东平县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白天的大宋不夜城,虽没有夜晚的璀璨灯火,却多了一份古朴与宁静。当“飞跃大宋”体验项目启动时,随着设备缓缓升起,巨幕上的大宋盛景扑面而来:汴河上船只往来如梭,帆影点点,汴京街头的叫卖声仿佛就在耳畔,热闹非凡。营员们纷纷表示,仿佛穿越到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宋代。《岳飞传奇》大型实景马战表演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身着铠甲的将士们骑着骏马奔腾而出,马蹄扬起滚滚沙尘,马上劈斩、射箭、对战等动作一气呵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乌赫阳说:“岳飞少年立志的意气风发、领兵出征的果敢坚毅、战场杀敌的英勇无畏都被生动演绎,军阵、爆破等实景使我们身临其境。”当骑手们组成整齐的队形,在场地中踏出富有节奏的马蹄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午后,营员们前往东平湖。站在湖畔眺望,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的遗存,向导指着湖面远处说:“当年,梁山好汉们凭借水泊与官兵周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鲁台青年们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致,一边交流着对水浒故事的理解。随后,众人来到戴村坝。这座被誉为“运河之心”、与都江堰齐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大汶河与大清河分界点上。当了解到它始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在发挥作用时,师生们无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沿着戴村坝的河岸缓缓行走,感受着河水从坝上流过的磅礴气势。
圣城探源,承续儒家文化
离开泰安,体验营师生的脚步迈向东方圣城——曲阜。营员们在孔庙、孔林、孔府触摸历史,在尼山圣境感受文化新生,完成了一场对儒家文化的深度溯源。
穿过万仞宫墙后,营员们都不约而同放慢脚步。孔庙中古柏参天,树影婆娑下,庄严肃穆的氛围愈发浓重。他们驻足大成殿前,仰头凝视“万世师表”匾额。进入孔府,诸多楹联吸引了众人目光。他们或驻足细读,或低声交流,感受着孔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处世之道与治家理念。孔林里,营员们在“子贡手植楷”碑前静默致意,行至子贡庐墓处,听向导讲述子贡为孔子结庐守墓六年的故事。中国文化大学蒲同学感慨道,这份跨越千年的师生情谊与至纯孝道,至今仍让人深受触动。
下午,踏入尼山圣境,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峨矗立的孔子像。高达72米的孔子像身披金色霞光,双手交叠,面容慈祥而庄重,仿佛跨越千年时光,以包容万物的胸怀,迎接每一位前来探寻儒家文化真谛的访客。步入大学堂,《天下归仁》灯光秀正在上演,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深邃思想以现代艺术形式徐徐铺展。当暮色渐浓,《为你明灯三千》的无人机孔明灯次第亮起,点点“星火”簇拥着夜色中的孔子像,使庄严之中更添一份浪漫与温情。而后《尼山圣秀》以星空为背景,在山水间拉开帷幕,将声光电技术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诉说着千年文化的厚重与璀璨。光影水秀表演结束之后,中国文化大学的马同学难掩激动之情:“光影流转、乐声悠扬,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织。从‘三孔’的历史遗存到尼山圣境的创新表达,让我真切感受到儒家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青岛听涛,回溯山海风云
鲁台青年一行抵达体验营的最后一站——青岛。青岛市博物馆内的文物呈现出城市发展脉络,营员们穿梭于“青岛史话——青岛地区历史陈列”“彩瓷聚珍——馆藏明清瓷器陈列”等展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追溯城市记忆。随后,他们循着海风来到五四广场与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广场中央“五月的风”雕塑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彰显着青春与力量。向导向营员们介绍,这座雕塑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建,承载着青岛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记忆。不远处的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桅杆林立,白帆点点,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事的辉煌仍在这里回响。
“遇见海”之旅从青岛啤酒博物馆启程。踏入这座由1903年建厂的啤酒老厂房改建而成的工业遗址。巨型糖化锅、老式灌装生产线陈列于暖黄色灯光下,空气中弥漫着麦芽与啤酒花混合的独特香气。在酿造工艺展示区,营员们了解了青岛啤酒从麦芽糖化、酵母发酵到过滤装瓶的完整酿造过程。最令人兴奋的则是啤酒品鉴环节,随着工作人员熟练地将琥珀色的原浆注入酒杯,细腻洁白的泡沫缓缓升起,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营员们纷纷举杯,在欢声笑语中共享青岛味道。下午,营员们则漫步于大鲍岛,从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中窥见青岛的历史变迁,感受老街区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中国文化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师生还围绕“城市文创”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对比两岸文创在设计理念、运营模式、受众定位等方面的异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合路径。而不远处的天主教堂,与充满烟火气的大鲍岛街区相映成趣,勾勒出青岛独特的城市文化肌理。随后,营员们从栈桥眺望碧海蓝天,又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八大关感受异域与本土风情的碰撞,一路尽览青岛山海相依的独特景致。
为期九天的“沿着黄河遇见海”沉浸式创意体验营,始于泉城的文脉寻迹,历经泰安、曲阜、青岛等地的文化溯源——在山东博物馆的文物体会文明的厚度,在泥叫虎的彩绘中触摸匠心的温度,于孔庙的古柏间感受儒家的气度,在青岛的建筑中品味文化交融的深度——每一处足迹都化作对中华文化的生动注解,每一次互动都成为两岸青年心灵相通的纽带。当被问及用什么词语来总结此次行程时,中国文化大学的王教授选择了“情而好礼”,他解释道:“孔子有言‘富而好礼’,但是山东给我的整体感受是热情好客且有礼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最后送别的时刻,双方师生互送纪念品,互道情谊,一句句“下次再见”饱含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文脉绵延,情谊相牵,百川异源,终归于海。当海浪与黄河的涛声在记忆中交织,当传统与现代的光影在心底定格,两岸师生以文化为纽带,在互动交流中凝聚起文化认同的共识,筑牢了情感联结的根基,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文化创新的蓬勃力量,为鲁台青年搭建起持续互动的文化交流平台。未来,此次沉浸式创意体验营的回响将跨越山海,使鲁台青年的情谊在文化共鸣中愈发深厚。
- 暂停中高风险地区跨省团队游,山东省文旅厅联动管理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 2021第五届中酒展将延期举办
- 济南跑马岭野奢营地将于近日正式营业
-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 山东文旅厅下发通知:禁止组团赴中高风险地区旅游
- 快行动,严排查!魏家庄街道防疫工作再发力
- ODD陈思键2021全国巡演济南站顺利结束
-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济南联通风雨兼程驰援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