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筝乐非遗传承人王全平:与琴筝相伴60余载,继续为传承鲁筝艺术贡献力量

2025-01-09 15:00:4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9日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一千两百多年前写下的自己隐居弹琴的诗句,如今读来仍让人对诗中那种清幽无限神往。如今,虽然深林已然难寻,但在现代生活中依旧有人在琴声中追寻古人的心境。山东古筝乐非遗传承人王全平便是一位这样的人。  

  结缘丝弦, 古韵伴人生。王全平如今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正如绝大多数艺术大师一样,他的精神跟他的艺术同样保持着生机。

  前不久,记者有幸拜访了德音琴社的王全平老师,刚刚步入琴社,一阵清淡雅致的檀香便扑鼻而来。在正堂上,一床明代古琴,一台菏泽老筝尽显古韵。王全平老师笑容可掬地为记者讲述起山东古琴与山东古筝乐的故事。讲到兴起,王老师抚起筝来,一曲《汉宫秋月》于指尖流淌出来。琴声如落盘玉珠,绕梁不绝,娓娓道来。又弹《鸿雁夜啼》其曲千回百转,一唱三叹,令记者不觉屏息凝神,陶醉其中。

  王全平祖籍河北省清河县,自幼酷爱音乐,8岁学河北梆子,15岁学二胡、30岁时与济南古琴家詹瀞秋的孙女袁明珠结为伉俪,受琴筝大师詹澂秋的影响,先后学琵琶、古筝、古琴、雷琴等乐器。

  上世纪70年代,他受聘历下区“少年之家”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当今齐鲁乐坛的演奏家、教育家。1958年在济钢工作,1961年任某部队演出队首席兼创作。1986年起任济钢艺术团指挥。上世纪90年代,他受聘山东省青少年培训中心(今山东省少年宫)始开首期“古筝培训班”,从事教学、传承50余年,培养学员百余人,参加各类演出、展演百余场。主要作品有《琵琶初级教材(1975年编)》;筝曲《阿佤盛会》《花恋》等;古筝重奏《洗衣歌》《挑藕的担子颤悠悠》;二胡曲《祝红军》;民乐合奏《洪水情》等;声乐作品《延河放歌》《老炉长抒怀》等。    

  2014年,他在山东歌舞剧院音乐厅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德音琴社名誉社长,业绩载入《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家名典》,获济南市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终身艺术贡献奖》。 2022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古筝乐”济南市槐荫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25年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古筝乐”保护单位菏泽市文化馆授予德音琴社“传习所”传承基地。

  时至今日,王全平与琴筝整整相伴60余载,依然继续研习和弹奏。如今,一台古筝,一把雷琴,便是王全平人生中最大的乐趣。

  古筝,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己存在,迄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山东古筝乐于清代(约1820年)萌生的流派。主要流传在菏泽的郓城、鄄城和聊城的临清与济南。

  明清时期,古筝在菏泽已成为当地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民间流传着“城内大户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筝”的说法。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山东古筝乐逐渐形成了华丽柔美、刚劲明亮的艺术特征。目前流传有古典筝曲十大套、小板曲二百多首。

  “山东古筝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可以让人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消除现代社会中与日俱增的压力与浮躁,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虽然王全平潜心古乐,但依然有不少爱好者慕名而来,以求点拔。王全平对真心求学,天资聪颖者则不吝赐教,悉心传授。不过,面对前来求学的学生,王全平始终坚守“非贤不传”的原则,注重学习的选择、强调道德人品的修为。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认真的精神,让后学之人更为感动,其名也渐渐被学生传扬而为世人所知。

  严师出高徒在王全平的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平日里对学生们的要求十分严格,哪怕只有一个音错了,他都会要求学生们重新弹。刚开始学生们对此很不理解,但后来大家都渐渐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王全平表示,音乐表现上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旋律也可以有一定的变化,但决不可片面地随意解释曲意。

  在王全平教授鲁筝的过程中,一直秉承“重传承,慎发展”的原则。

  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但其艺术生命却更加勃发,依然在传承着鲁筝艺术。王全平培养出儿子王笑天成为著名古筝、古琴演奏家、省级非遗传承人;女儿王媛,区级非遗传人;外孙女王小妹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孙女王喜爱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均接受了他的音乐启蒙及古筝的传授。另外还有多名学生相继考入全国各大音乐院校 ,多人从事古筝教学,其弟子赵衍成为区级非遗传人。

  “学任何音乐艺术得先是个音乐爱好者。如果真心喜欢,哪怕从零开始,过程再艰辛,也不会觉得很难。”王全平认为,学古筝有兴趣就行,喜欢就能学会,入迷就能学精,但他希望人们在看到古筝热的同时,让那些真心喜欢古筝的人学这门乐器,传承下去,也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传承鲁筝艺术贡献微薄之力。(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焦腾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