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博物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助力未成年人教育成长
鲁网10月11日讯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在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济宁市博物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创设“文博大课堂”“同在阳光下”等品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
“博”采众长,丰富活动形式
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济宁市博物馆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68余场次,累计提供免费讲解369场,惠及群众84.57万人次。其中,针对未成年人的主题社教活动“家乡的古建筑——榫卯之谜”、“时光倒流 彩陶重现”考古发掘活动、“钻木取火 致敬劳动”等活动深受群众喜欢。特别是今年是甲辰龙年,取龙元素汇入社教活动中,开展“福龙贺岁·龙彩新春”寻龙之旅、“龙在青铜”拓印活动;于清明节携手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开启“清明雨上·遇见武梁”文化探索,置身武梁祠,沉浸式体验传统石刻和拓印技艺,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以“物”述史,创新传播方式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展示空间。济宁市博物馆创新展览展示,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让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汇入云端;积极采取“线上+线下”紧密衔接模式、深入融合提高未成年人教育辐射范围,“礼成家国”微课堂、“云游大运河”系列、“汉画像石上的孔子拓片展”走进宁夏石嘴山博物馆(线上直播)、“家乡的古建筑—千年古迹”走进济宁任城实验小学(线上直播)等活动获得社会关注。
“致”力公益,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开展各类公益社教活动,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做到严格审核、科学管理,着手打造出一支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持续致力于提供全民化、无障碍化的博物馆公共教育服务,着力打造“同在阳光下”关爱特殊群体志愿服务项目,让博物馆为特殊群体融合活动赋能,博物无碍,共享阳光。联合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出版了盲文教材《济宁市博物馆社会教育读本(盲文版)》;依托“融合无障爱 携手向未来”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打造主题残障融合社教活动;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与任城区康复中心联合开展守护“星星的孩子”社教活动,并与济宁市守护者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开展关爱困境、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知”所从来,培育家国情怀
顺应时代潮流,拓宽视野和渠道,济宁市博物馆以丰富的文化底蕴供给增强未成年人的家国情怀。在充分发掘济宁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让未成年人感受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建馆以来,济宁市博物馆先后获得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省级校外美育实践基地,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称号。
“专”题策划,培育社教品牌
济宁市博物馆精心筹备专门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品牌活动——“文博大课堂”,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和济宁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设置针对青少年年龄特点的课程,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常态化开展“我家就在岸上住”、“家乡的古建筑”、“流动博物馆”等自主研发社教品牌活动。课程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非遗、礼仪、家风、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领域。
“运”转时来,传承运河文化基因
“我家就在岸上住——大运河的故事”系列社教活动,以大运河为背景,通过课堂讲授、课下探寻的方式,图文并茂地生动再现济宁地区与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知识,其中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包括“运河故事我来讲”“聆听运河的声音”“你好!运河”“首届大运河文化集邮展”“云游大运河”等现场走进学校,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青少年了解运河孕育出的璀璨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找寻文化基因,在理解、深知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2023年,“‘我家就在岸上住—大运河的故事’教育实践活动”荣获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本次获评是继“同在阳光下”、“石说鲁礼”、“相遇”教育实践活动被评为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之后,连续第四次获此殊荣。(记者 焦腾 通讯员 朱孝承 王宪 文晓夏)
- 暂停中高风险地区跨省团队游,山东省文旅厅联动管理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 2021第五届中酒展将延期举办
- 济南跑马岭野奢营地将于近日正式营业
-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 山东文旅厅下发通知:禁止组团赴中高风险地区旅游
- 快行动,严排查!魏家庄街道防疫工作再发力
- ODD陈思键2021全国巡演济南站顺利结束
-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济南联通风雨兼程驰援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