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齐鲁方案”
鲁网12月28日讯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位于山东的齐长城遗址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还是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代表着齐鲁人民的精神品格。
乘着国家启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山东规划先行,齐长城沿线7市17个县(市、区)依托丰富的资源,全方位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最古老长城”文化名片,开启了齐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新篇章。
“中国最古老长城”的规划逻辑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目前,山东正在扎实推进。作为山东着力建设的三大国家文化公园之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建设,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着重大意义。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范围为齐长城遗址沿线7市17个县(市、区),包括济南市长清区、历城区、章丘区、莱芜区,泰安市岱岳区、泰山区、肥城市,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潍坊市临朐县、安丘市、诸城市,临沂市沂水县,日照市莒县、五莲县,青岛市黄岛区。
山东省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齐长城保护为主线,以融合发展为主题,因地制宜、因段制宜。目前,山东正全力贯彻落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等规划,并根据顶层设计制定工作要点实施建设攻坚行动。
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过程中,山东突出齐长城“中国最古老长城”的独特地位和在齐鲁文化发展传承中的重要地位,确定重点点段建设保护对策,探索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以保护为前提,突出齐长城文物、文化、景观等价值,形成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研学、休闲娱乐等功能,推进齐长城文化价值挖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工作,构建“一廊、七段、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4类主体功能区,多点推动公园实体建设。
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山东充分考虑地域广泛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差别化打造,按照分级管理、分段负责原则,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建共赢。在组织架构上,着力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专班”的运行机制。沿线7市均已成立市领导挂帅的市级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就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印发要点、细化分工、建立台账。2022年5月,召开的省领导小组会议,从8个方面对长城文化公园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明晰建设路径。9月初,在淄博举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推进活动”,通过组织业务培训、工作交流、实地调研,指导成立“山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盟”等方式,加快推进公园建设。
根据《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实施期从2021年至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届时,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齐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将全面建立。
保护优先,“齐鲁方案”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中,齐长城保护工作被提到了新高度。
按照保护优先的思路,山东强化“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2年9月21日,山东出台《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条例》的制定,是齐长城保护工作新的里程碑,意味着未来山东对齐长城的保护工作将有法可依,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保护方面,山东还创新实行“红黄绿”段安全风险评估,划定260段分级保护管理,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在全国首次将长城保护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确保每1公里至少有1名保护员负责巡查,目前,近千名巡护员已到岗到位。
通过系列探索实践,山东创新了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推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齐鲁方案”。
目前,各市根据《规划》要求正在稳步推进公园建设。其中,济南市加强齐长城安全保护管理,构建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文物保护格局。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齐长城源头、青石关等多处重要点段均设置与公安部门融合互通的监控设备。青岛是全省齐长城修缮保护立项批复段落最长的地市,齐长城修缮保护经验也获得国家、省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同。青岛市树立保护第一原则,加强了对齐长城文物本体的抢救性修缮。截止目前,修缮保护工程完工总长度近10千米。淄博市科学设计,精心编制发展规划。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为核心,编制出台《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淄博市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规划》和《淄博市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等重点建设内容,构建起前瞻性、精品化的发展格局。

文化引领,突出“中国最古老长城”的独特地位
历经2600多年的沧桑变迁,齐长城代表了齐鲁大地和山东人民的精神品格。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对全景展现齐长城遗产带的风采,提升齐长城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面向世界传播齐鲁文化等均意义重大。
《规划》提出,综合齐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地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景观游览价值、保存完整性和规模丰度以及开放利用程度等要素,推进齐长城文化价值挖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工作。总体空间布局中的“一廊”即为构筑齐鲁文化之脊:以齐长城本体及其沿线的文化遗存为主体空间,构建以保护传承、主题展示、文旅发展、乡村振兴为主要功能的齐长城文化核心形象廊道,打造齐鲁文化之脊和文旅产业发展高地。
文化引领要义在深化研究与挖掘。一方面挖掘提升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挖掘齐长城所承载的精神品格,一方面注重传承,提升相关主题文艺创作活力,以优秀作品反映长城风貌。最终实现以“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作为整体文化标识,塑造齐长城特色文旅品牌。
围绕特色文旅品牌,沿线各地一直在因地制宜,探索打造本地标志性长城文化名片之路。潍坊在保护齐长城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谋划建设齐长城潍坊非遗传承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目前,该项目主体齐长城非遗展厅及地方非遗展厅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潍坊同时整合沿线三县市现有博物馆17家,A级旅游景区35家(其中5A级1家、4A级7家)文旅资源,撬动镇街、平台公司资源,加速产业融合实现新突破。临沂市在做好本体保护的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对齐长城文化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研究利用。围绕长城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了穆陵关旅游区、关顶村国家传统村落、沂蒙小棉袄民俗区等项目招引和建设,努力将齐长城及周边打造成“古今辉映”文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项目支撑,齐长城沿线大项目总投资近400亿元
山东以项目建设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落地实施,筛选与齐长城关联度强、资源品级高的文旅项目,打造有文化代表性、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带动作用的项目,培育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载体。
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山东以列入国家和省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等项目为重点,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沿线7市5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400亿元。
济南市积极推进齐长城定头崖西山长城本体保护展示利用项目、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其中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位于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北部,已被列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并积极争取2022年中央内预算资金8000万元,目前正顺利推进中。同时,济南也在积极推进长清区定头崖西山段保护展示工程、章丘区齐鲁古道文旅走廊等项目建设。
日照市莒国古城是推动莒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的龙头项目,对加速服务业发展、丰富城市业态、提升城市品质等都具有巨大拉动作用。作为省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莒国古城围绕莒文化内核打造融合“硬”景观和“软”环境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场景。积极对上争取,莒国古城—城阳王府文化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4个项目通过2022年度国家专项债审核,已发行债券资金3.13亿元。莒国古城3个项目入选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项目储备库。
业态升级,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带
齐长城沿线文旅资源丰富,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及优质生态旅游资源等多种类型,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良好。其中,沿线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3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国家森林公园10家、国家风景名胜区2家、国家地质公园4家、国家湿地公园10家、国家水利风景区19家。此外,齐长城沿线共有13个省级及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52个4A级及以上景区,11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7个旅游民宿集聚区。
围绕沿线丰富的文旅资源,《规划》提出,要推进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沿线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推动文创产品、非遗产品进景区,鼓励景区创新推出数字化、沉浸式旅游产品。丰富长城旅游产品体系,推进长城沿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升,加强动态管理、典型示范、创新引领,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积极培育多元体验产品。发展长城主题传统文化、乡村、非遗、考古等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以“绿色、生态、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户外运动、生态休闲度假产品。推动现代高新技术与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数字藏品、虚拟考古、3D动漫、全息齐长城音乐秀、虚拟现实影像等线上旅游新产品。推动文旅产业集聚融合,培育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载体。
多元融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带
齐长城沿线各地抓住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契机,积极探索多元融合的乡村发展之路。
通过依托齐长城文物文化资源、沿线传统村落和特色农业园区等可利用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开拓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齐鲁样板示范带。
为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集聚带,山东提出实施长城沿线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培育工程。通过加大对沿线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打造“长城人家”民宿品牌,推进省级旅游重点村、民宿集聚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同时,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突出田园生态、乡村风貌、生态产业、乡土民俗等特色,结合现代旅游市场个性化、参与化的消费趋势,加强乡村旅游产品业态的创意和创新,发展生态教育、农耕体验、文化创意、主题研学、田园养生等产品,培育田园综合体、农旅小镇、智慧农园、精品民宿、康养旅居基地等多种业态。
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山东充分利用沿线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促进旅游与乡村振兴、户外运动、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推出受市场欢迎的新型旅游产品。
泰安围绕国家文化公园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发展“排头兵”,打造高质量农旅融合发展区。实行“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典型,齐长城沿线周边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泰山九女峰片区作为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文旅融合项目,依托丰富森林资源和生态优势,变“借光”为“发光”,让“流量”变“留量”,整合道朗北部山区19个村庄,建成山地户外运动主题项目、八楼氧心谷、神龙大峡谷等项目,培育了“九女峰书房”“花田北张”等网红打卡地,带动泰山茶溪谷、乐惠彩韵田园、草莓王国等农旅项目加速崛起,创造了“乡村文旅+田园康养+667”的乡村振兴模式,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节点,片区内1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平均8.4万元发展壮大到16.9万元,带动59户村民开办农家乐,年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都市近郊村庄发展的新路子,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获得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奖,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优选项目。(本网记者)
- 暂停中高风险地区跨省团队游,山东省文旅厅联动管理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 2021第五届中酒展将延期举办
- 济南跑马岭野奢营地将于近日正式营业
-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 山东文旅厅下发通知:禁止组团赴中高风险地区旅游
- 快行动,严排查!魏家庄街道防疫工作再发力
- ODD陈思键2021全国巡演济南站顺利结束
-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济南联通风雨兼程驰援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