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山东省非遗传承发展 《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2020-01-05 07: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5日讯 为进一步推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近日,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等多方面做出规划,以推动非遗项目传承和有序发展,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推动非遗资源普查常态化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非遗传承人结构更加合理,非遗保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文旅融合、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

  在这其中,从夯实基础入手健全非遗项目科学管理体系尤为重要。《方案》指出,要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推动非遗资源普查常态化。此外,加快非遗数据库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创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非遗信息资料平台,构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丰富记录手段,加强记录成果保存与转化利用工作。开展田野调查和非遗理论研究,科学提炼非遗保护理论,健全各级非遗专家库,支持非遗相关学科,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推广运用力度。   

  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要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和管理制度,把具有突出价值和鲜明特色的非遗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予以保护。  

  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项目,要想传承,离不开人。《方案》从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的角度做出规划。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和管理机制,规范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工作,优化传承结构,增大中青年传承人比例,实现四级传承人梯次配备。鼓励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且技艺性强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  

  在实践过程中,传承工作要从小抓起。《方案》提出,要开展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形成人人传承发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此外,推进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非遗小讲堂和传习所,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培养专门人才,打造专兼结合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倡导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教学或设立工作室。

  基于传承工作的推进,《方案》指出,全省非遗传承人群累计培训2500人,对全省各市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全省打造3至5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非遗展示传播品牌,每市打造1个具有较大影响的非遗展示传播品牌。目前现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并培育一批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传统工艺支柱项目。 

  此外,对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以活态保护为核心,挖掘非遗资源,让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社区成为非遗传习和展示的空间,完整保护非遗生存土壤和条件。在现有的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础上,创建2至3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15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深度融合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当下,非遗的发展不仅仅是老手艺自身的展示,与旅游、文创等方面的结合让传统非遗找寻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方案》指出,要推动非遗与“好看的、好听的、好学的、好吃的、好玩的、好买的”六好结合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及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的文化内涵。遴选培育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以非遗项目为核心,以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为依托,重点打造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其中,对重点工程济南百花传统工艺工作站要开展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再创造,培育、研发、推广传统工艺产品,打造成为全国城区传统工艺振兴的示范窗口,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全国性非遗与传统文化聚集区、展示区、保护区。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也要强化非遗项目的展示利用。截至2025年,目标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永久展示场所,全省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传习所和非遗博览馆达到2000个。(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