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茶业口镇:小山村里的“齐鲁样板”

2018-08-16 08:52:00 来源:莱芜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把风景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风景。近年来,雪野旅游区茶业口镇通过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在西嵬石村打造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乡村振兴的样板路。

  嵬石田园综合体项目大棚内,火龙果长势良好

  在景色秀美的龙山风景区脚下,一片新兴的园区正吐着新绿。位于雪野旅游区茶业口镇西嵬石村的田园综合体内,一座座标准化蔬菜大棚一字排开,大棚内的时蔬长势正旺,颗颗西红柿娇艳欲滴。

  74岁的村民陈花业是村里的贫困户,每天他都要到大棚里干些除草、剪枝之类的轻快活。8月6日上午,他正在西红柿大棚里除草,“有政府的好政策支撑,吃饭没问题,可我觉得好生活还要靠自己劳动,现在身体还行,一直还想着干点零工,挣点钱补贴家用。”他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了蔬菜大棚,他一有空就来打点零工,自家的日子也变得好了起来。

  “从大棚开始建设,我就在这里打工,干一些工地上的零活,大棚建好后,里面种上了蔬菜,我又优先被安排到这里上班,一天80元钱,我还种着两口人的地,还有花椒树,生活上没有一点问题了。”陈花业说。

  陈花业一家能够脱贫,得益于他口中所说的嵬石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产业扶贫大棚。据了解,2016年,为了带动村子的发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进度,西嵬石村“两委”争取到了300多万元扶贫资金,计划建设扶贫大棚。但这么好的项目,一开始却遇到了难题。

  “建项目首先要流转土地,按照规划,项目的选址就在我们村位置最好的水浇地一带,这样一来,村民对水浇地和山坡地的补偿价格存在争议。”茶业口镇西嵬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华说,“怎么办?经过大小各类会议反复研究,最终我们定了一个补偿标准,按照产量进行补偿。”最终,山坡地最高750元/亩、水浇地最高1000元/亩的标准顺利通过。

  补偿价格定好了,部分村民又开始担心流转资金能不能拿到手。“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我们就制定了一个方案,签了合同之后立马兑现,但是村里没有这个资金,所以我拿出了20万元的现金,流转户签了合同摁完手印,立即拿钱。”大家看到了村“两委”干事创业的决心,行动也迅速了起来。

  最终,在村“两委”的努力下,仅用6天的时间,180亩土地就全部流转了出来。2017年,在大家努力下,30个冬暖式高标准蔬菜大棚拔地而起。

  为充分发挥大棚的扶贫作用,帮助村民致富,西嵬石村“两委”计划将大棚承包给村民种植,但由于西嵬石村地处山地,村民大都缺乏种植经验,没有人敢承包。于是村“两委”又积极调动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党员陈永刚率先站了出来,承包了3个大棚种植西红柿和油桃。

  “这个产业扶贫园建得非常好,想着叫村民致富,但大部分都没有这个意识,咱年轻又是一名党员,带头包了3个棚,今年种柿子效益比较好,一棚柿子出1万多斤,大约能卖两三万元钱。”陈永刚说。

  如今,30个扶贫大棚全部承包了出去,栽植了樱桃、火龙果、有机草莓、西红柿、蘑菇、芹菜等多种农作物。西嵬石村也借助这些大棚,发展起了农业观光和旅游采摘,把美景变为生产力。

  为增强田园综合体的吸引力,西嵬石村还借助山势,逐级蓄水,打造了集观光、垂钓、餐饮于一体的垂钓中心。

  “我们将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完善道路、水利、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田园采摘、休闲、餐饮、垂钓、娱乐多功能合一的综合性农业园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对于下一步的发展,陈华信心满满。

  “大棚+收益”带动一方增收致富

  茶业口镇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花椒、花生、小米、樱桃等经济作物,是我市脱贫任务比较重的乡镇之一。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茶业口镇整合利用省、市、区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庭院经济、服装加工、资产托管等项目,完成脱贫4127户、7136人。其中,功劳最大的莫过于在18个村建设的229个蔬菜大棚。

  “精准脱贫是一场攻坚战,我们必须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全部脱贫任务。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充分利用了区域内的山水资源优势,蔬菜大棚+收益的扶贫模式遍地开花,打造了一条特色扶贫之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凯实介绍。

  项目之一的嵬石田园综合体是茶业口镇利用扶贫资金与西嵬石村精心打造的资产收益型扶贫产业园区,该项目自2016年起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近400万元,建设了占地110亩的冬暖式高标准蔬菜大棚30个,主要栽植樱桃、火龙果、有机草莓、西红柿、蘑菇等水果和蔬菜。扶贫资金收益按10%收取,每年可取得扶贫收益资金38万元,带动西嵬石、南嵬石等10个村的贫困户1010户、1905人实现脱贫增收。

  同时,该项目已经注册成立了莱芜市瀛汶源林果开发有限公司,镇政府以扶贫资金入股占股份的85%,西嵬石村以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投入折款入股占股份的15%。由公司对整个园区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既完成了脱贫任务,又实现了镇扶贫资金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能使村集体分红增收。

  踏踏实实帮村民把事办好

  陈华的另一重身份是山东金来集团总经理。

  “镇上大力发展大棚扶贫,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我们村肯定要建标准最高的。”说起建设,陈华心里最有底气,从规划、选址、设计到施工,都是他带着施工队完成。“我是搞建设的,建大棚肯定当仁不让。”

  建设过程中,陈华是一名严厉的监工,多年的建设经验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多大用量,墙体规不规范,我去看一下就知道。”扶贫工程马虎不得也慢不得,在他的带领下,二期18个大棚3个月就建设完成了。

  说起这个项目,陈华颇有感慨。“咱担着上级的嘱托和全村老百姓的信任,要是干不好没法交代。既然接下了‘军令状’,咱就踏踏实实把这件事干好。”

  他用实际行动让全村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村集体没有收入,他自掏腰包垫付了土地流转资金;建设大棚要先期投入,他又带来了几百万元的资金。大棚建好了,他立即发动村民承包大棚和务工,让村民当上了产业工人,拿到了双工资……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田园综合体让西嵬石村名声在外,不仅城里人来采摘果蔬,临近的淄博、济南的市民也自驾车到这里游玩,附近村庄也频繁到这里观光、学习大棚建设。“和西嵬石村的大棚一比,俺的大棚就小家子气了,明年我也按照他们的标准重新建一座。”临近村庄的蔬菜种植户羡慕地说。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