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创非遗!中国文旅博览会聊城展区非遗项目探营

2020-09-15 14:00:00 来源:聊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binary_middle.jpg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宏磊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用水的灵秀滋养着两岸人民。

  大运河,它不仅养育了沿线千千万万百姓,而且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不可胜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运河繁华了沿岸的城市,滋养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倚运河而生的那些手艺人,则承载着运河古老的时光,指尖氤氲着丰富的气息,历经沉淀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木版年画、道口铺钟表、牛筋腰带、民间剪纸……在这些艺术品身上,润物无声的运河文化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得到了完美统一。

  年画,在中国民间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聊城木版年画,最早兴于阳谷县的张秋镇,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清代初期,先是有山西客商在张秋镇开设了3家画店,后来其中的“刘振升画店”迁至聊城东关清孝街,因清孝街临近运河码头和馆驿,故画店生意十分兴隆,由此引得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办画店。而具有悠久历史的聊城木版印书业也为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每近年关,各种年画便纷纷上市,从陕、晋、冀、豫到东北三省,江北大部分地区都有聊城年画的销售市场,从而使得聊城木版年画在中国木版年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牛筋腰带起源于1743年清乾隆年间,相传由聊城一位民间老艺人首创,是聊城民间百年特产,所以在聊城民间文化名片上一定少不了它浓墨重彩的一笔。牛筋腰带不仅是聊城的传统产品,也是全国独有的民间工艺品。从王公大臣的奢侈品到寻常百姓的消费品,牛筋腰带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聊城人的智慧结晶,传承至今,从未断代。时代变迁中,牛筋腰带没有被历史淘汰,却以不俗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一批又一批执着坚守的手艺人,让牛筋腰带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呈现出浓浓的地方特色,成为聊城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佼佼者,更是名声在外的一张文化名片。

  道口铺钟表也是本届文旅博览会聊城展区重点展示的一项文创产品。东昌府铜铸雕刻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运河西岸,现在集中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和堂邑镇等地。道口铺高马村铜铸雕刻制作技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马家传人马先明及其兄长马先民经过潜心探索、积累经验和市场调研,对研发设计、开模、铸造、精雕、鎏金、镀金等手工艺制作技艺进行改进,在传承中华经典的基础上,开发融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产品,已经成为北方铜制艺术钟表制作者的代表。原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九层六角宝塔钟,制作难度相当大。自2014年开始,兄弟二人用3年的时间仿制了九层六角宝塔钟,整个宝塔钟设计精巧玲珑、古朴典雅、雕刻细微,尽显匠人精神。

  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聊城剪纸品种十分丰富,风格多样,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思都可以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它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广泛用于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人们总是用神奇的双手剪出自己最心爱的剪纸图案。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了生活的美好,也剪出了理想和追求。目前,聊城成立了各级剪纸协会,通过协会联络会员、切磋技艺、提高水平,剪纸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9月17日,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聊城展区这些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匠人精神的传统技艺,将让广大参观者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体验运河两岸民间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

责任编辑:刘新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