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微调研:临沂沂南打造旅游扶贫新模式

2020-01-15 09:2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15日讯 2019年8月起,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机关团委广泛发动青年干部利用假期,开展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层实践”为主题的微调研实践活动。此文为优秀调研成果。

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脱贫攻坚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打造旅游扶贫新模式微调研

文化和旅游部机关党委 孙洪澎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是我的故乡。今年利用返乡探亲机会,我来到铜井镇,故地重访,感受到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切实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沂蒙红嫂”的家乡。铜井镇位于沂南县城北5公里,是沂南县“北大门”,县城的后花园。辖21个行政村(社区),45个建制村,面积123.25平方公里,人口6.03万人,党员2536名。全镇有竹泉村、红石寨、马泉休闲园3处4A级景区,是“中国乡村旅游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铜井镇是省级重点扶贫乡镇,现有10个省定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该镇立足沂蒙山区特色,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通过“景区带村居”“园区带区域”等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景区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脱贫”的三方共赢局面,旅游扶贫成为铜井镇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全镇通过旅游带动1150户贫困户、1921人实现了脱贫致富,人均增收3000元。

  一、“景区带村居”模式——竹泉村旅游度假区

  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位于铜井镇竹泉村,原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人的小山村。景区由山东龙腾旅游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总投资1.56亿元,建成了具有显著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特色的北方沂蒙山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景区带村居”模式,即竹泉村旅游度假区直接帮带周边十几个村的近万名村民依靠旅游致富,成功实现了“四个转变”。

  1.老村变景区。竹泉村过去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集体无收入,村内无产业。引进景区后,立足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独特资源优势,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由投资商无偿为村民建设新居,实现村庄整体搬迁,建成了一处新社区,开发了一处新景区。原村庄旧址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风貌,将传统手工技艺留下来,形成“沂蒙竹乡、泉上古村”特色景观,为村民找到一条依靠旅游业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竹泉村的高寿会老人今年70岁,原先以二亩薄地谋生,是村里贫困户。景区开发后建了一个展示民俗艺术的竹编坊,把会竹编手艺的高寿会聘为了职工,每月固定工资2000元。同时他的竹编制品深受了游客的青睐,销售供不应求,为他另外增加了收入。

  2.土地变资金。景区开发建设以来,按照10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周边竹泉村、桃花峪村土地585亩,村集体增收25万元,带动了全村26户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竹泉村二期红石寨项目流转范家庄土地1500亩一次性支付216万元,且每年支付13万元土地补偿金,村民年增收816元,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土地流转让农村闲置土地变成了“活资产”,村民享受旅游发展“大红利”。

  3.村民变老板。景区的发展壮大,带来每年近百万的客流,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与周边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有120位贫困户在景区直接务工,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景区内还有商铺114户,其中贫困户自主经营65户;全村经营民宿、农家乐达到90户,其中贫困户经营12家。

  背靠景区,村民当起小老板、小商贩,彻底颠覆沂蒙老区农民农忙时面朝黄土背朝天、农闲时外出打工的生活方式。竹泉村王宝德,75岁,因年老体弱致贫,现在景区门口摆摊卖土特产品,年收入近2万元。

  4.新村变乐园。随着旅游业发展,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完成“改厨改厕”、亮化美化、环卫保洁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了集医疗卫生、社会管理、旅游服务、基层党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游客与村民共享便捷服务,昔日封闭落后的贫困山村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乐园。

  目前,村内有超过80%的村民家庭主要收入依靠旅游,到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竹泉村相继被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称号。2015年4月,李金早同志到景区考察调研,对景区旅游惠农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竹泉村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二、“园区带区域”模式——马泉休闲园景区

  马泉休闲园位于沂南县铜井镇马泉村,占地1万亩,未开发前,是一片山岩裸露、杂草丛生的荒山石岭。自2009年开始,山东吉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用了五年的时间,投资10亿元,流转承包荒山,大搞整山治水、植树造林,打造成为一座集休闲采摘、农业观光、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园区。“园区带区域”模式,即马泉休闲园景区建设带动周边村民成立了果品种植合作社、特色水果采摘园等形式,带动区域发展,拓宽群众致富路,实现“一地生四金”。

  1.土地流转获租金。项目建设以来,马泉休闲园共流转周边村集体荒山、林地6600亩,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租金,流转村民土地616亩,涉及周边11个贫困村,202户贫困户。

  2.园区务工挣薪金。园区与周边村结对帮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分类指导,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到园区从事果园管理、果品加工、保安保洁、餐饮服务等工作,月工资2400到2800元。

  今年60岁的李克广,是马泉村的贫困户,以前无致富门路,现组织近百人的队伍,与景区企业签订协议承包零工,年收入4万余元。仅马泉休闲园日常用工600余人,在采摘高峰期临时性用工达1500人次。

  3.入社合作分股金。保泉、蒙泉等4个省级贫困村将上级200万产业扶持资金,折算为30%股份,与园区共建800亩樱桃采摘园,获得的收入主要用于村内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其他村以村内贫困户150亩土地入股马泉果树种植合作社,每亩土地每年保底收入800元,并根据经营情况获取分红。

  4.入园经营得现金。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周边38户贫困群众开办了小商铺、农家乐,68户贫困群众在园区内有的卖土特产、有的烙煎饼卖小吃、有的搞手工制作等,一年下来,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同时,也丰富了园区业态。

  通过脱贫攻坚,把园区发展与群众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园区覆盖的4个省定贫困村、7个插花村中,有9个村实现整体脱贫,其余2个村中,80%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村集体平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三、调研体会

  结合调研,自己切身感受到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旅游搭台、多方唱戏,是一种可持续的脱贫模式,具有覆盖面广、关联性强、返贫率低、成效比高等显著特点。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一:文旅融合、传承创新是精髓。旅游扶贫要在保护当地原生态自然环境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旅游业态,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带动文化惠民消费,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铜井镇组织开展了“流动舞台进村庄、服务群众送文化”送戏下乡活动、庄户剧团大赛、锣鼓家什秧歌大赛、新春大庙会等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活动,建立了古今油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积极推进面塑、草编、竹编等非遗项目在旅游景区设点展示,开发了沂蒙印花布、黑陶、竹炭景泰蓝等一批文创产品。

  体会二:旅游搭台、联动扶贫是核心。扶贫方式不是单一存在的,旅游扶贫也不是独立存在的扶贫形式,需要配合其他扶贫方式交融推进。铜井镇加大整合力度,围绕旅游作文章,好钢用在刀刃上,农业资金重点投向农旅融合项目,水利资金侧重打造水利风景区,交通资金配套打造慢游绿道,聚焦旅游,各记其功,共建共享。旅游扶贫融合农业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撬动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实现多领域、多方式的立体扶贫格局,有助于更好更快的实现全部脱贫。

  体会三:培育重点、打造龙头是基础。重点景区对于扶贫具有带动范围广、带动力强,扶贫效果明显的特点。没有龙头企业、重点知名景区的带动,旅游扶贫基本上无从谈起。铜井镇通过引进山东龙腾旅游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吉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两家龙头旅游企业,培育的竹泉村、红石寨、马泉休闲园3个4A级景区在扶贫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带动了全镇920户贫困户1530人脱贫,占到全镇通过旅游脱贫人口的80%以上。

  体会四:全域发展、区域带动是保障。重点景区、亮点线路建设是点线,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才是点线面结合,才是实现区域脱贫的关键。围绕重点景区,结合产业特点,拉伸产业链条,推进乡村旅游全域发展,才能有效带动整体脱贫。铜井镇为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万亩蔬菜和万亩林果两大片区,建设马泉樱桃、南泉冰枣、龙泉苹果、香山核桃、灵山蜜桃、两泉坡葡萄等15个特色采摘园,积极构建杜山小米、三山峪生姜、燕子湖玫瑰、蒙泉花椒等十个产业品牌,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体会五:电商带动、产品开发是特色。借助景区品牌,利用电商平台,积极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条重要渠道。铜井镇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著名电商平台对接,依托竹泉、马泉旅游品牌,发展竹泉、腾达、蝶恋宝、帅克、马泉5家旅游电商平台,开展承担游客接待,购票订房等业务的同时,帮助附近农户销售农副产品,构成了旅游推介、游客服务、旅游产品开发销售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网上帮扶发展体系。同时开发出阳都竹泉饮用水、品呵呵山泉水、刘皇叔婆子鸡、天华源柿饼、沂蒙煎饼、黄家粉皮、杜山名谷等10余种旅游产品,竹泉人家、泉上人家和沂蒙马泉、阳都香山等商标被注册成功,成为附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文旅之声)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