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向公益转型”才是旅游业真正的风景

2018-04-12 11: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未来政府定价景区,将会向公益型转型。旅游专家刘思敏分析,目前国内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政府定价类景区、一种是政府指导价景区、还有市场定价景区。(3月5日《法制晚报》)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有景区”集中在“占用国有资源”的政府定价类景区,比如九寨沟、张家界、故宫等。《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部分景区未来会向公益型景区发展,逐步降低门票价格,甚至部分景区可以最终做到免除门票。

  这样的利好消息,让我们看到的是旅游事业的真风景就在不远处。但是,景区门票改革,也是牵一发就动全身的事情。在改革景区门票依赖的路途中,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既有的“国有景区”,几乎是地方财政的巨大支柱,失去了这个支柱,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总是会有“恋恋不舍”情结,收取门票这么久了,地方政府都有了经济依赖,如何让“国有景区向公益转型”步伐更彻底?

  一个是,政绩考核要剔除门票收入。地方经济收入的考核中,要算好大旅游的账,要剔除门票的收入,当门票的“简单收入”不能列入政绩考核的时候,政府才能真正放弃门票依赖。真正需要纳入考核的是旅游产业链上的其他收入,将门票收入排除在外,就能倒逼地方政府告别门票依赖。

  一个是,景区承包制度要进行取消。一些景区为了创收,将景区内的子项目进行了承包。景区的子项目、小项目,已经承包给了个人和社会组织,降低门票,取消门票,他们就是不小障碍,让国有景区回归公益属性,就要将承包制度取消。

  离开门票经济,旅游事业只会发展的更好。这里有一个现实的例子。山东的济南,已经叫响了“再见门票经济”的旅游发展思路。近年来,每逢节假日,景区门票大幅涨价的现象几乎不见,相反,平价、免票的景区越来越多。然而,这个地方的旅游收入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加。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普及,门票经济正逐渐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型,景区经营者将盈利方式转移到景区配套设施的提升上。业内人士表示,对一个城市的旅游业来说,门票经济已经落后。

  今年1月,《中国旅游景区协会非门票消费报告》指出,全域旅游时代,越来越多的目的地开始从景点旅游向目的地旅游进行功能性调整。以报告中提到的云南世博园为例,其经历了高潮、亏损到转型升级。为此,景区进行了资产盘活、设置体验活动。经过调整后的景区,基本形成门票占营收1/3、二次消费占营收1/3、其他占营收1/3的格局。

  对于目前的旅游景区,人们有了“只能梦里看风景”的感叹。“国有景区向公益转型”描绘旅游炫美风景,而最终需要从降低门票走向彻底免除门票。(郭元鹏)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