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牛郎织女”在海外

2018-08-16 10:43: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韩国蔚山市连续17年举办七夕活动,图为“牛郎织女”主题演出。

  日本仙台七夕祭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不少地方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日本七夕源自中国,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万叶集》是最早的一部日本和歌集,其中绝大部分是奈良时代所作。在《万叶集》中,七夕和歌有130多首。

  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七夕渐与日本传统文化融合,在“牛郎织女传说”外,融入了棚机传说。日本《古事记》中称,古时有一位名为棚机的少女为了替村庄消灾解难,在水边织衣祭神。日语七夕的念法就从“棚机”而来。在七夕这一天,宫中少女要学棚机般织衣。

  到了江户时代,七夕成为民间习俗,除祭星乞巧、少女织衣外,还出现“笹饰”及“短册”许愿的做法。人们将心愿写在五色纸上,挂在竹枝枝头,第二天将竹枝和灯笼一起顺水漂流,象征心愿直达天河。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农历,七夕因而从农历七月初七改至每年公历7月7日,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农历七月初七。

  日本演绎出了独具特色的七夕庆祝方式,其中仙台七夕祭、湘南平冢七夕祭和清水七夕祭闻名一方,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短册”飘飘,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时至今日,各地仍有大大小小的七夕祭,配套活动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如今,少女织衣已不再流行,“短册许愿”成为庆祝七夕的主要方式。可以说,七夕在日本已成为一个许愿日。除了各地特别的风俗习惯外,日本的七夕还有个共同的习俗——把写着愿望的纸条挂在竹枝上。比如,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算的地方会放置竹子,方便人们许愿。此外,在长野县松本、新泻、山梨等地区,一到七夕,各家各户会制作人偶挂在门前,寓意希望“能缝制出越来越漂亮的和服”“能够将孩子顺利抚养成人”。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王后一起祭拜牵牛和织女星,并在这一天把俸禄赐予百官。

  后来,牵牛星逐渐从韩国七夕中消失,风俗演变成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得一手好布。七夕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织布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项重要事宜是祭祀,祭祀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目的是祈求亲朋好友平安。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另外,农家有把夏天阴雨季节期间的潮湿衣服和书拿出来晒干的风俗,称为晒书曝衣。《东国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在家晒衣服,按照拿出来晒的衣服和书的数量就能看出生活质量。现在韩国年轻人对传统关注的并不多,他们更多是借着七夕的机会约会、互送礼物。

  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牛公牛婆日”。这一天,人们会到寺庙许愿。在胡志明市,华人家庭会摆满食物来拜祭,单身男性拜牛郎,单身女性拜织女。拜祭七夕所用的贡品主要有菱角、棋子饼、金钱饼、花生等,还有“禾秧”“七姐盘”两种与牛郎织女传说息息相关的贡品。参与活动的年轻人会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条上,在拜祭的时候许愿,一般是祈盼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与七夕相伴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在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均有流传,但人物、情节有变化,出现了多个版本。如在日本,除了牛郎织女传说,多地还流传着养犬星和织女星的爱情故事。朝鲜的牛郎织女传说没有老牛指点和鹊桥相会的情节,少了老牛的形象,多了一位好心的天使。不过,在这些故事中,一对恩爱夫妻被拆散,阻隔在天河两岸、痛心哭泣的情节是一致的。

  牛郎织女传说较早被汉学家译介到西方。他们有的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再创作,有的依据其他国家的译本转译而来,有的依据典籍,有的依据口头讲述,形成了不同的传播效果。丁韪良1912年出版的《中国的神话与抒情诗》把牛郎织女传说分成“地上情侣”和“天上情侣”两部分,颇有创意地用诗歌体来叙述故事。马腾斯1921年出版的《中国神话故事集》影响较广,他翻译的牛郎织女传说“是根据口头流传重述的”。如今,一些欧美商家也注意到了七夕这个节日,澳大利亚、德国的一些电商敏锐地嗅到了七夕商机,推出促销折扣活动,拓展在中国的知名度。(子夜)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