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我加压 让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升级

2018-12-27 10:46: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27日讯 在今年初召开的山东省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被列为2018年全省文化系统重点工作。会后,山东各地文化部门通过调研,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了本地的效能提升计划。记者近期在山东走访发现,近一年来,多地的效能提升计划进展顺利,“文化+”带来了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可喜变化,齐鲁大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文化+分馆”: 

  城乡处处皆阵地 

  在滨州市惠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吸引越来越多民众的目光。 

  2017年开始,惠民县整合资金约700万元,启动了一项大工程——对14个镇(街)的综合文化站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文化站虽然小,却是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地的重要一环。”惠民县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杲守增介绍,之前有人反映文化培训落不到村里,这是因为县里文艺骨干数量有限。把文化站利用起来,能有效发挥其辐射作用,才能提高全民艺术普及的覆盖率。 

  2018年是山东“文化微阵地”遍地开花的一年。部分地市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角度出发,统筹协调人、财、物,建设了上千处群众家门口的图书分馆、艺术基地等。 

  比如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市,今年新建城市书房16家,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城市书房27家。这些城市书房是威海市图书馆的分馆,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藏书约1万册,且地理位置优越,市政配套齐全。威海市文广新局局长王京伟说,城市书房的建设受到市民和游客的一致称赞。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游客到威海不仅能被海天景色所吸引,更能为散布于街巷的城市书房点赞。 

  今年,山东还启动了第二批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示范点申报工作。经评审,160个示范点脱颖而出。它们有的是建在农家的乡村记忆展示馆,有的是镇上的红色文化陈列室,还有的是县里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调研员蒋士秋说,这些示范点就如同博物馆的分馆,未来定位是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文化+科技”: 

  足不出户翻菜单 

  文化和科技联姻的话题由来已久。具体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能带来哪些变化?山东的回答是“极大提升服务效能”。 

  今年6月,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广场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数字文化广场建设,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样态。 

  与其他地区建设的文化广场不同,东营市的数字文化广场,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数字文化广场基础设施包括无线网络覆盖设备、舞台演出设备、文化活动设施等,同时配备LED显示屏、高清机顶盒、高清摄像头等。借助以上硬件,东营的基层民众可在家门口的广场,实现与市里文艺骨干的“面对面辅导”。 

  “文化+精品”: 

  身边小事上舞台 

  文艺只有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才能更加贴近群众。今年,山东在提升服务效能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群众文艺“接地气”的优势,各地创作排演了许多精品节目,对弘扬社会正气、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2月1日,2018年济南市新创作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调演在济南市文化馆举办,吕剧小戏《撵猪》让现场观众、评委眼前一亮。该剧以乡村环保行动为背景,讲述了养猪的村民通过系列波折,最终明白了“美丽乡村靠大家”的道理。济南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处处长吴波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济南市各县区的群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包括《撵猪》在内的诸多“乡土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群众身边的小事,又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让观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增强了对一些政策部署的认同感。 

  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说,创作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与往年相比,今年山东的新创群众文艺作品呈现出更加贴近生活的特点。比如,莱芜市文化馆创作了反映乡村孝道新风的莱芜梆子《背婆婆》,东营市河口区文化馆创作了反映新时代养老风尚的吕剧《秤杆不离秤砣》等。“推动文化服务效能换挡升级,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是大前提。”潍坊市文广新局局长孙俐君说。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介绍,2019年,山东将继续聚焦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强文化与旅游、教育、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努力实现服务效能再提升。 

责任编辑:褚福星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